常見問題
何謂「直接資助」(簡稱直資)學校?
一直以來,香港學校的類別是以官立和資助學校為主。隨著社會的進步,辦學模式多元化是才學校教育發展的自然趨勢,直資學校因而應而生。
直資學校有別於官立和資助學校是他們均有充分的自由去訂定符合基來教育標準的課程、學費及收生準則。
政府推行直資計劃有何目的?
推行直資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政府資助,落實多元化辦學的理念,同時引入良性競爭,促使不同類別的學校互相砥礪,提升教育質素,讓家長有更多的選擇。
政府如何資助直資學校?
政府給予直資學校的經常性津貼,視乎直資學校的收費及收生人數而定。如學費不高於一個資助學校學位平均單位成本的21/3倍,政府向學校發放的經常津貼便相等於一個資助學位的平均單位成本。不過,如學費超逾這個水平,政府便不會提供任何經常津貼。
註:以創校16年以下的學校為例,一個資助學校學位的平均單位成本在2018/19學年預計如下:
小一至小六:$58,387
中一至中三:$60,482
中四至中六:$73,996
為什麼直資學校要收取學費?
直資學校收取學費,主要是為學生提供額外及優質的措施及設施,例如,增聘更多教師以改善教師與學生比例、舉辦多些增潤的活動計劃、設計更多元化的課程,以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以及改善學校設廠及教學環境。
是否所有直資學校都收取高昂的學費?
現時大多數的直資學校都收費不高,部分更不收取學費而仍能善用政府的資助,暢順運作。
直資學校會否把清貧子弟拒諸門外?
雖然直資學校有充分的自由去訂定收生準則,但學生的家庭背景並不會被列為入學條件之一。
同時,直資學校必須把學費總收入最少十分之一撥作學費減免之用;若然直資學校的學費超過每個資助學位平均單位成本的三分之二,則須在超出之數中預留50%作減免學費之用。這安排是讓有能力的學生,不會因家境問題而沒有機會入讀直資學校。
政府會否藉著直資學校而減少對教育的承擔?
直資計劃不會影響政府對教育的承擔,政府亦不會強迫學童入讀直資學校。現時直資學校所提供的學額只佔中學學額的5.8%,小學學額則為1.2%,未來的增幅亦不會太大。絕大部分公營學校會維持現時的資助或官辦模式,而政府亦會繼續投放大量資源,致力提升公營教育的質素。
政府如何確保直資學校的承擔?
推動直資學校是完全配合教育改革的精神。直資學校必須秉承教改的理念。與時並進,提升學與教的質素,才會受到家長的歡迎。此外,直資學校須與教育統籌局(教統局)訂定服務合約,其中包括學校的發展計劃及評估學校表現的指標。直資學校並須在參加直資計劃後的五年內接受質素保證視學,以確保辦學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