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玲
每年的五、六月,市面上不少酒樓和商店都會推出母親節和父親節的餐飲和商品項目,報章和各資訊媒體也廣泛宣傳這兩個節日。一時間,父母親都成為了大家的主角,看見兒女們簇擁着父母圍桌共聚,送上鮮花、礼物或親吻,真是一幅幅美麗温馨的圖畫。深願節日的氣氛能確切喚起大家對父母盡孝的意識。
現今家庭子女數目都較少,子女都很自然成為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父母為培育子女可算是勞心勞力;就是兒女成年了,不少父母甚至為子女置業問題費盡心思,傾力相助。然而,為人子女者又有多少會為父母的處境和需要來費心?中國傳統談的「孝」的意義似乎在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愈來愈少談及,因此筆者就曾在早會與學生分享「孝」的意義。
從「孝」字的字型結構來分析,「孝」是由老字和子字合成的,具體來說是指父母年老了,兒子仍不離不棄照顧父母。在《論語》 中,孔子多次與學生討論到「孝」的具體行動。子游認為能供養父母就是孝順了,但孔子更強調要既尊且敬,否則與畜養犬馬無異。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生活中,養兒防老的概念愈來愈薄弱,不少父母都不奢望兒女能夠供養他們;然而也不表示兒女可以不用在金錢上回報父母,一點金錢的分享其實也顯示了子女對父母的感謝;再加上尊重和關懷,不以父母年老體弱為負累,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筆者服務的學校就設計了體驗式的「個人成長課」,讓學生戴上眼罩和手套,模仿長者眼矇耳鳴的狀態,讓學生能感受到長者的需要,從而產生體諒和關懷。
在“《論語˙里仁篇》中又提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對於喜愛旅遊或公幹頻繁的現代人來說,這要求好像有點不實際,但細心一想,其實是提醒了為人子女的,要明白父母對我們的關懷和掛慮。年青人多不喜歡父母問及他的活動或生活瑣事,講求個人的自由,但父母越在「無知」中,就產生更大的擔憂;所以子女能主動讓父母知道自已的動向,那也是愛護父母的表現。
在東西方文化匯聚的社會中,中國傳統「孝」的意義未必在社會上經常傳遞,唯筆者相信教育在家庭中,在每天的生活裏。在學校,老師可以找機會與學生分享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在家庭,為人父母展示善待長輩的的行為和態度;那麼孩子在耳濡目下必定會從中學到尊重、孝順和關愛的意義。
(作者為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