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成長型心態」與「反TSA浪潮」

    徐區懿華

     一位從美國首次來港的學者,透過認識多年的朋友聯絡上我,照顧一下。作東道主邀她共晉晚飯,才知她和她所屬的團體獲提名角逐「一丹獎」(Yidan Prize)。雖未能得獎,亦獲邀出席參加頒獎禮。

    「一丹獎」是目前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項,比諾貝爾單項獎項獎金還要多,兩名得獎者每人可得三千萬港元。 此乃教育界盛事,故好奇下在網上搜尋有關「一丹獎」花落誰家,怎樣造福人類教育發展。

     其中一位得獎者,乃開創「成長型心態」理論的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與傳統相信「能力乃與生俱來」的「固定型心態」相比,前者相信後天的努力乃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並相信人類的能力是一種「動態」,是可發展的。故此,教育上更強調因材施教,用不同方式去鼓勵學生,去達致有效教學,而不是對待所有學生都用同一種方法,同一個「高」或「低」要求。正因如此,才達致「人人皆可成功」。40多年來的研究證明,「成長型心態」令學習者成功的機會大大提升。

    為鼓勵學習者具備「成長型心態」,家長和教師應多提問以下問題:1.「你從今天的學習表現中學會了什麼?」2.「你能獲得今天的成功,當中經歷了那些步驟/歷程?」3. 「如果再來一次,你會用一些怎樣的不同策略?」4.「在遇到一些障礙時,你是怎樣跨越它的?」5. 「從你的同儕身上,你學會了些什麼?」

     以下的回饋,也有助學習者掌握「成長型心態」:1. 「這是一項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但我相信你一定會全力以赴,不輕言放棄。」2. 「你還未成功,但只要你繼續做下去及不要停止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成功就不遠了。」3. 「你今天付出的努力真值得讚賞。」4. 「冒險和失敗不是問題,這正是我們學習的過程。」5. 「改進需要時間,我正看到你不斷進步。」

    這又與「反TSA浪潮」有何關係?其實TSA還要不要考,並不是一個大問題。問題是在「反TSA」過程中,鼓吹了「固定型心態」的價值和風氣:「太困難了,怎樣學都不會懂!」「多練習無益。」「失敗是可怕的,TSA是要證明成功與失敗。」從來,學習的樂趣都在於從「不懂」變「懂」。「反TSA」與「繼續施行」的代價,孰重孰輕,還待分曉!

    (作者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