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張潔凝
饒宗頤文化館正舉辦一項名為「繽紛有禮」的活動。筆者那天剛好遇到兩批小學生在參觀,發現:年齡相若的孩子,行動舉止可以異若天淵;同樣是參觀,有效程度可以迥然有別;同樣是老師,學生對待她們的態度竟會如此不同。眼前景象,說明參觀學習是否有效,真的要看學生能否遵守禮儀規矩,深刻感到學校教育必須包含「禮」的文化。
「禮」在古代有多重意義,一般是指行為規範,即日常待人接物的禮儀禮貌,以至在族群逐漸形成的婚喪習俗,還包括勞思光先生稱為「節度秩序」的政治社會制度。
儒家一向重視禮,更認為禮要以「仁」「義」作基礎。要實現「天下歸仁」這個理想世界,要有一個禮樂的制度,例如傳統的春節拜年、向長輩祝壽,但這些都需要自覺主動的意識,不能光靠外控的驅使。
論語曾引用有子的話,說「禮之用,和為貴」,「和」,不是無原則的和,更不是和稀泥的和,必須以禮節做標準,這是對當時臣弒君、子弒父的亂世的撥亂反正。今天教育要提倡明辨思維(過去稱為批判思考),更應培養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擇善固執,養成溫文爾雅、懂得尊重、自覺守禮的習慣,在日常待人接物中,包括遇到和自己百般不同的人,言談舉止都能表現出一種道德自覺的氣派。
良好行為的培養往往有外在的制約作誘因,孔子很早便說要「克己」才能「復禮」,肩負「傳道、授業、解惑」責任的老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方面,應有重要的角色。那天兩批學生的不同表現,恐怕與老師有關。首先老師日常應能以身作則,談吐恰如其分,懂得尊重禮讓,習慣不易慍怒,以理服人,體現出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風範。其次是敢於向學生提出要求,解釋對人有禮必須發乎內心,落實在行動。見到學生不懂排隊,只顧高聲談笑,旁若無人,應該制止;對為小事而爭吵起哄的行徑,更應直斥其非。
當天的景象是這邊廂:老師舉起兩指,二十多個學生迅速整齊地排成雙行;老師把手指放在唇邊,學生便不再作聲,靜待老師指示;參觀結束,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向講解員說:多謝老師義工,多謝講解員老師,有幾個更稱呼義工們做auntie,面對這些有禮貌的孩子,大家都滿意地笑了。那邊廂,另一間學校的老師正為整頓隊伍而聲嘶力竭,其中有幾個學生更爭吵起來,還纏著老師,似乎要為自己取回公道。
看在眼裡,我想起寫在展覽廳入口的那句話:「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良好的禮貌和禮儀真的要從小養成,在這環節上,老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角色啊。
(作者為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