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筱霞
繼教育局在五月下旬發出「初中中國歷史科修訂課程大綱和詳情」,緊接著就是另一個專責委員會上馬,商討如何「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大大引起不同持份者的關注。
在學校,已經忙於為非華語學生設計中文課程的中文二語老師關注:是否又要他們兼教非華語學生中國歷史;已經害怕學習中文的非華語學生關注:是否又要用中文來學習中國歷史;中國歷史科主任關注:如何在適應新修訂「中國歷史」主流課程同時,又要為非華語學生設計適合他們的教材,以至如何處理學生不同身份認同。這些都會成為收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所面對的難題。
在社會,非華語學生家長可能會質疑,他們的子女不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學習中國歷史,培養對中國民族的認同感?如果要學習歷史,應該先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才對啊﹗這是中國歷史成為必修科可能產生身份認同的社會難題。處理不好,可能會造成文化衝突。
要讓中國歷史科成為初中非華語學生必修科,就要先消除各方持份者的疑慮。
誠然中文二語教學發展方興未艾,貿然增加中文二語老師的教擔當然不合情理,但亦可化「危」為「機」。我們可以把原本只屬「語文科目」的中文二語擴展成為用以教授非華語學生不同科目的「教學語言」,並且向「專科語體」專家學者請教,既可為老師提供專業培訓,又可提升中文二語教學專業地位。如此,老師可以因應學生能力和性向,採用有效而靈活的教學法,例如「戲劇學中史」和「歷史文物考察活動」,並且選取「跨文化領域」的歷史事件,如「唐玄奘取西經」和「鄭和下西洋」,以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學習興趣。
我認為「中國歷史」的科目名稱及學習目標具備多角度透視的特點:中國人學習中國歷史,亦即自己國家的歷史,可培養「對中華民族及文化的情感及優良品德」;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亦可培養「尊重及關懷不同的文化與承傳」的兼容並包精神,有助融入主流社會。只要老師適當引導學生辨別身份,無論華語或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都會各得其所,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