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人 生 教 育

    黃桂玲

    筆者服務的學校自創校以來一直推展生命教育,透過個人成長課、全校周會、教師的生命故事分享和體驗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明白個人與他人、社會、環境等的關係,從而培養感恩、珍惜、關愛、尊重等生活態度和素質,讓學生有能力面對成長和將來的挑戰。學校近年認識了「正向教育」,現正嘗試把「正向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支架,期望幫助學生、家長和老師都能活得更幸福和豐盛。 

    「正向教育」源自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美國賓州大學教授Martin E.P. Seligman, PH.D. 被稱為「正向心理學之父」,他的硏究是從心理精神發展上如何幫助人獲得快樂及有意義的人生。大約十多年前,澳洲的Geelong Grammar School 將它發展成為「正向教育」, 其中提出了「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 ,正向關係、健康、成就、投入、意義和情緒等六大範疇的關注。其後該校成立了Geelong Positive Education Institute負責培訓及推廣工作。過去幾年,Geelong在香港已舉辦了多次訓練營和研討會,每次參加的學校和老師都非常熱烈,同時推行「正向教育」的學校也越來越多;大家都希望透過學校幫助學生從小建立對自己、他人、社會及世界的正向思維及生活態度,從而能擁有圓滿幸福的人生。

    在一次的訓練營中,大會播放了一套名為〝Happiness〞的電影, 使觀眾對於快樂和幸福有更豐富領會。個人認為快樂是一種情緒,可以是由單一事件引致,而幸福是由生活中不同情景所積慮的感受,通常是與他人連結所產生的。在影片中,有世界各地的人談及對幸福的看法,當中訪問了一位印度的司機和家庭,他們幾個家庭聚居一起,如以今天城市的生活條件來看,他們的居住環境是惡劣和簡陋,生活物質條件是窮乏的;然而他們覺得自己幸福,他們有家人、有食物溫飽、有住處、有能力工作和照顧人,他們覺得生活很愉快和滿足。另一片段是一位曾經遭受同輩欺凌的中學生向同學生講述感受的場景,更讓大家明白教育其中一重要任務是要教孩子自愛及如何去愛別人,那麼我們才能一同感受幸福。幸福或豐盛不一定是擁有豐富的物質或順利的遭遇,幸福是人怎樣解讀所遇的情景。幸福是由一份滿足和由人與人的一種緊密連繫而產生的。因此,在生活中能保持學習,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都有助獲取幸福感;而幸福感往往是人們面對壓力或逆境時的力量來源。

    作為師長,我們一定希望孩子幸福快樂,然而面對急速發展的世界,人所遇到的身、心、靈挑戰和生活壓力無處不在。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裝備他們擁抱挑戰,那不單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是幫助學生發展潛能並建立正面自信及積極的態度,使他們有信心克服困雞,創造自己幸福正面豐盛的人生。

    (作者為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