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佳
隨著社會進步,辦學模式多元化是教育發展的自然趨勢。政府於1991年推行直接資助(直資)計劃,讓家長在公營學校以外有更多的選擇。計劃推行至今逾25年,直資學校的數目與日俱增,從回歸前只有約20所,到目前共有73間,包括61間中學、12間小學和9間一條龍學校,分別佔全港中小學15%及6%,形成本港教育的新常態。
相對於官立和資助學校 ,直資學校享有較大的自由度,特別是在課程設計、資源運用、收生政策、教學語言與管理營運多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權,給予學生更全面和適切的支援,以及多元而增潤的校園生活。
就收生而言,直資學校以賦予的自主權,開放予全港學生報讀,讓學生家長能跨區選校,不受校網約束,平衡了學生選校志願的限制。由於直資學校可收取學費,學校可以較佳資源提供較優質的學習條件,使一般家長不必負擔如國際學校的學費便可獲得入讀。外界普遍存有錯誤印象,將之與貴族學校掛鉤,只有負擔得起的家庭之子女才能入讀。然而,教育局規定直資學校必須預留學費的10%作學費減免/獎學金,以協助清貧學生就學。一般直資學校都提供全費至兩倍學費的獎助學金,資助有需要學生的學費與課外活動費用。盡力確保社會不同階層的學生接受優質教育機會,促成學生的流動並確保學生在不同社經光譜的來源。
課程方面,直資學校擁有靈活彈性,可因應社會發展、學生能力、家長期望,及時設計校本課程。例如早期就運用彈性作出教學語言校本微調,證明成功並廣受支持,現在已在公營學校實施。也包括開辦第三語言及合理比例的國際課程,如國際文憑(IB)、英國倫敦普通教育證書課程(GCEAL)、國際A Level 高中高級學歷課程(IAL)等,讓學生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外有更多升學選擇,高中階段後的出路不再局限於本地大學,提升整體升學率並加强香港學生升學國際化。
經過四分一世紀,直資學校經摸索、調整、發展與鞏固後,成績有目共睹,備受家長的認同與肯定,形成傳統公營學校外的一個成功的教育實驗。總括而言,直資模式刺激並發揮了個別學校辦學個性和特長;突破原有框框作出教育試驗;補充政府資源以加强教學配套;以及在市場導向下,邁向卓越。展望未來,直資學校會繼續秉持興學育才的方針,在政府賦予的彈性下,竭力為下一代提供切合社會需求的優質教育,讓家長為兒女挑選學校時有更多的選擇。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