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區懿華
每年趁着復活節假期,我校行政團隊都會前往不同國家地區取經,去年去過新加坡Northoaks Primary School,一所跟我們一樣推行Stephen Covey《成功人士七個習慣》小學課程的學校;也到訪了不少歷史悠久如華僑中學等培養頂尖人才的學校。
在教學管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開發學生思維等課題上獲益良多,但卻暫時未見到有關大數據的運用,對方亦坦言STEAM的發展暫時仍在課後活動上。不過相信以新加坡教育系統培訓教師及監察教育質素的效率,要推動全面運用大數據及實施STEAM課程,由起動到在學校落實,一定不超過三年。
今年我校行政團隊前往北京,除參訪創科企業了解國內先進技術及參訪一些重點學校外,也與早前結為姐妹校的朝陽區實驗學校作首次交流。起行前只知對方在音樂及藝術領域上成就非凡,豈料此行卻大有驚喜,對方在創科發展上已不只流於形式上,而是已在課程中引入創科思維,滲透在學生日常學習中。而學校在教職員、學校及學生管理、教研等方面,在大數據應用的領先上更叫我們讚嘆不已。
先談我們最關注的教學,學校已有完整的課程及學生學習顯證的表現指標,在主要科目上透過學習平台把學、教、評,作量化及質化的相關連。各科教師按課程進度在系統上把課業發給學生,系統根據學生學習表現再調節發出不同的鞏固課業,以適應學生的程度及需要,提升學生學習果效。學生在校歷年的學業成績、作業數據、獲獎數據、評價數據,質性的博客數據、體質健康數據、校內其他表現數據,一應俱全。整個班級各科學習成績表現的數據,也能輕而易舉地從平台上獲得。配合前校長著名的馬芯蘭教學法,該校數學科成績特別突出,六年小學數學課程能於58節課內全部學畢及加以鞏固,100%學生達致數學優等成績。
在教學方面,各班教師的任教數據、作業診斷數據、教師獲獎數據、教學資源數據、教研數據等亦是一目了然。這些數據可說是老師的個人專業歷程檔,有助學校調節教師培訓內容及策略,協助教師提升教學效能。
學校育人,可不是一堆數字或質化數據可以概括的。原來,學校早已在這裡作出平衡,關顧學生健康不是說說便算,校內時間表容許學生有大量活動時間,學校也為關注學生視力、口腔衞生等各方面,設置了專用的設施。學生在校園內自由穿梭各課室並須要在指定時間去到指定地點上課,學生們活潑開朗,但亦同時展現了優秀的自我管理能力。學校在品德、文化、藝術、領導力等各方面的正規及非正規課程亦已非常完備。
以為這是個別學校發展得特別快,但實際上類似平台及相關的人工智能系統已全面為教育開發及服務。部份曾隨教育局前往不同國家地區考察的同事及友校校長,均曾有過同樣的評價:海外及內地教育發展,特別是使用大數據把學教評緊密關連,一日千里,使教學更有效能,省卻不少學術教學時間,讓學生在其他方面得以發展。而我們則仍停留在要不要全級考全港系統性評估,學校要不要取得自己的數據的爭議。不用再問:誰偷走了我的乳酪? 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作者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