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功課的意義

    盧偉成

    每談到功課,便聯想起「抄寫」、「沒趣」和「疲累」──難怪這麼多家長如此反對學校給予孩子功課。

    然而,有過百項學術研究指出,功課的確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學習。

    研究發現,孩子花在功課的時間,竟然與完成的功課量沒有直接的關係。原因很簡單:如果功課的難度,是遠超孩子所能應付的,就算給予他們更多時間,他們也難以獨自完成功課;同樣,對於一些無心做功課的孩子來說, 時間之多少並不是關鍵所在。

    研究又發現,孩子完成的功課量越多,他們的學術表現也會越好。當然,前提是功課量不要太多;「揠苗助長」,強迫孩子做大量之功課,只會弄巧反拙。

    最近聽見有人提倡「零功課量」。停一停,想一想,我們真的希望這樣嗎?

    心理學家Eric Erikson提出「成長八階段」理論,他認為孩子由六歲至十二歲左右(即小學階段),必須學會「努力」。 憑著努力來完成任務,其實是很有滿足感的;相反,拒絕參與,就等如無法證明自己有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陷入自卑的危機中。筆者鼓勵家長能正面看待功課,不要把功課想得太負面,以免孩子把家長的想法「照單全收」,因而厭棄功課。

    另一位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理論」,他指出無論任務有多困難,當一個人完全投入活動時,他會忘掉時間,忘卻壓力,從而發揮超乎想像的表現,並從中感到極大滿足。不是嗎?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人挑戰馬拉松長跑,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所謂「過猶不及」,筆者認為功課是需要的,但切勿過量,與其爭論要不要做功課,倒不如想想怎樣激發孩子在學習方面的動能。

    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概念。所謂「無為」,不是指「翹起雙手」,什麼也不做,而且要順其自然,不太人為。從孩子出發,多觀察他們,重視他們的努力,找出他們做得好的地方,聽聽他們分享所學,作由衷的讚賞等等,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有些家長過份緊張孩子做功課,除學校給予的功課外,還額外替孩子購買補充練習。在孩子因病缺課時,急著到學校拿取功課。家長應以孩子的健康為重,讓患病的孩子在家中好好休息,以免孩子的康復受損。

    遇上特殊情況,例如:當孩子在家中情緒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完成功課,家長就不要勉強孩子即日把功課 完成,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角力,影響親子關係。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考慮在手冊上簡單留言,只要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學校是會理解的,並樂意與家長一起跟進孩子之情況。

    筆者希望家長能在功課一事上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不要因功課而破壞親子關係,以保存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動機和能力。

    (作者為播道書院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