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加強關懷青少年,構建學童保護網

    關穎斌校長

    近期接連出現多宗與學童有關的不愉快事件,再一次引起了社會對青少年的關懷和熱議,要想構建學童的保護網真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承擔。

    學校的輔導網絡有老師、學校社工、特殊教育的專責老師外,其實有需要增加資源,使教育更優質,照顧更細緻。近年許多學校均設立教育心理學家,部份學校也有臨床心理學家的服務,這對現今學童的健康成長也愈來愈重要。現在課內外,老師都會主動照顧學習差異和輔導學生成長。然而學生的成長與學習問題是錯綜複雜的,也日趨個別化,有時候是需要尋求第三者的專業意見,教育心理學家會與個別同學進行深度會談,了解學習的一些困難,也為有需要的同學作適切的心理專業評估,並教導小朋友學習技巧和溝通技巧,教育心理學家也會與老師、家長一起會面,大家共同商議小朋友教養與輔導的較佳方法。老師或班主任如在學校發現個別同學在情緒上出現問題或困擾,除第一時間關懷外,在取得家長同意的情況下,會與臨床心理學家聯手共同化解同學的情緒,提升同學控制強烈情感和衝動的能力,減少不愉快事件發生的機會。所以教育心理學家與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支援,對抒緩前線老師工作壓力和構建學生的保護網有一定的幫助。

    除了輔導網絡,也需要強化學校的醫護支援,現在衛生署下設的衛生防護中心,除了向學校發報社會流行病的訊息和防疫建議外,每當個別學校出現疫情,對學校也有及時的專業支援,然而每所學校學生人數平均超過1千人,學校衛生室每天面對不少病痛與損傷個案,也對前線老師和校務處支援人員構成不少工作壓力,如果學校有駐校醫護,他們的專業判斷和及時診治,對學生的健康和生命保障有一定的作用,作為家長也較為放心。

    然而現在大部份學校教育心理學家駐校時間不長、有駐校臨床心理學家服務也不多,中小學也沒有設立駐校醫護的常規編制,所以增設上述支援人員是需要的,所以社會應多一些討論,凝聚共識,為學生構建一個更細緻、更完善的學童保護網,使香港教育系統更能以學生個體需要為中心,與世界優秀教育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