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升小選校

    黃桂玲

    踏入每年的三、四月,筆者都不時接到傳媒有關學生收生的查詢,從中可以感受到家長們為子女選校的費心。為了讓子女入讀心儀的學校,父母有因此加入與學校有關的宗教團體、遷居等,當然更少不得讓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務使孩子「多才多藝」,以增加孩子獲錄取的機會。作為父母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怎樣的教育才是孩子的需要?怎樣的學校才適合孩子? 這些應該是為孩子選校的重點。

    小學基礎教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階段,孩子從幼兒逐漸成長為少年,他們要吸收知識、培養多元的學習興趣和閱讀的能力;也需要有機會發揮多元智能和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此階段孩子一方面依然十分倚賴父母,也樂意接受老師的教導;因此家庭和學校能攜手合作就容易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香港的小學每間都各具特色,特别是直資學校,而每對父母對於子女教育要求都不同,就是夫妻二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決定為孩子報讀哪一類型學校前,父母宜先思考自己對子女有什麼期望,如:以學業成績為首要,主張精英制,或是期望均衡發展,主張愉快學習,或是較注重品德群性發展。在為孩子申請學校時,家長應先仔細考慮及認識不同學校的理念、課程和教學法;再看看孩子的性情,應避免只一窩蜂或漁翁撒網式的報名,造成孩子及家長都疲於奔命的參加面試,倒頭來可能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又或即使某校取錄了孩子,但其實家長並不認同該校的理念,勉強入讀可能會增加了日後家校合作的挑戰。!

    近年適齡入讀小學的兒童人數增加,一些自行收生的直資或私校,動輒都收到幾千份申請;而家長更有四出打聽學校的收生準則,期望為子女作最好準備。對於四至五歲的孩子而言,學習知識剛在起步階段,目前學會多少個生字、心算有多快或有多少張比賽證書,難道就保證了他往後成長必定是出類拔萃嗎?兒童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引發學習的興趣,而發展群性,培養品德禮貌和建立常規都不容忽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給予孩子的安全感、鼓勵、常規訓練、群體生活等,往往有助孩子在面試中表現專注、自信、主動、樂意分享、敢於嘗試和守規;這些良好的特質,相信比單單掌握多少個字詞更有助長遠發展。目前有不少自行收生的學校都安排多次的面見來甄選合適的學生,學校無需以個人檔案來收生;反而孩子如在面見中能顯示個人自信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將更能成為學校期望錄取的學生。

                                                        (作者為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