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和諧與自由環境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

    關穎斌

    教育是關乎培育人的事業,不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在和諧的環境才可安心學習,才能愉快學習。學校內部行政人員、老師、學生、家長的互相信任,有利學校內部和諧環境的營建,課外活動、學與教等成績在上下一心的環境才可以追求卓越。

    然而問責文化的興起,學校和諧發展與氣氛受到一定的挑戰,本世紀初香港教育當局一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同時另一方面也引入了對學校的問責文化,近年直資學校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獎助學金受教育當局加強監管,對學校的監管有如上市公司。由於直資學校的資源來自兩方面,學費與公帑,所以理應受到持分者問責,這也通常是政府慣用的理據,當然有關監管的條條框框的確可以促進學校內部監控,從而提升學校的管治,也促使直資學校的辦學質素朝向更高質的發展。然而,學校校長、行政人員除了教書育人,同時要擔當人力資源經理、學生資助主任、以至財務總監等角色,工作量巨大程度不言而喻。當然可能教育局也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問責文化的影響,教育局向學校發出的通告愈來愈細微,校長、行政老師和基層老師也要花時間逐字研究與跟從,以避免被責成違規。除了增加工作量,程序化的結果,學校的彈性與創意也日漸縮窄。

    2010年審計署署長第五十五號報告書出台後,教育局制定的措施,也推行多年,包括對直資學校的自評清單、管理與財務稽核、管治檢討小組委員會等措施,多年來大部份直資學校在管理上已跟上社會的要求與期望,現時局方需要持續與學校多作溝通,商討如何優化發展,促進互信,除了保持良性互動溝通外,如何簡化以上行政程序也是增加政府與業界互信的一個良策。此外,政府餘下10多億元優化教育的撥款宜應在減輕老師,行政人員負擔上多作考慮,例如為全港學校增設行政主任,釋放校長和老師空間,使老師專注學生學習與課外活動,這才能對學生成長有利。

    在問責與監管的文化下,學校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學校的創意才能盡展,減輕前線人員的行政負擔,讓校長與老師多關顧學生成長,這才是教育的本義,因教育始終是人影響人的過程,並不是文件影響人的過程。

    (作者為漢華中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