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蓮
聯合國分別於1998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會議及2002年約翰尼斯堡地球高峰會中,確認教育是達致「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方向,並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訂立了教育願景——「讓所有人更了解自身面對的各種世界性問題如何影響下一代,如貧窮、過度消費、環境破壞、城市衰落、人口增長、衛生、衝突及人權等,讓他們知道這些問題的複雜性和關係」。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確信學校是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最理想的地方,因為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學生,便是明天的棟樑,他們是未來世界的決策者,故此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有望改善社會環境,甚至改變未來。
香港的學校可把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融入學校辦學宗旨和目標,並制定可持續發展教育學校的建設規劃。除了把可持續發展概念滲入正規課程外,更可提供不同層面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把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融入生活中,培育他們成為有綠色生活理念的地球村村民。期望學生能把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種子散播至家庭、社區,甚至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香港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目標不離教育學生勤奮向學,待人有禮,尊重不同階級、種族、宗教及國家的人民,學校可把辦學思想和可持續發展互相配合,進一步教育學生承先啟後的重要性,除了珍惜祖先留給人民的珍貴資源及獨特文化外,更要把這些資源和文化保留下來,滿足下一代的未來發展需求。這理念其實恰好與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在1987年倫特蘭報告中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綱領:「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不謀而合。
要有效地推行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教育,學校必先制定綠色環保校園政策,為全校上下訂定可持續發展教育方向,致力確保以有效率和符合環保的方式進行內部管理。經常於有關架構內進行檢討及制定新的環保綠色措施,以及推動員工參與各項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教育工作。
優質教師是優質教育的基礎,學校的教師專業發展小組可於每年有計劃地為校教師舉辦教師發展日,安排有關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工作坊及專業發展課程,不斷鼓勵教師進修,以配合「可持續學習教育」的需要,並培養教師的學養、專業知識、慎密思考及以終身學習為目標等良好素質。
學校教師可藉著同儕觀課、集體備課、教學資源共享等,使團隊精神更有效發揮,並能建立校園支援文化。同時,在推行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上,教師可把自己的實踐經驗,透過不同的交流機會,與其他教育學者、校長及老師分享心得,使可持續發展的信念由近至遠,在香港甚至世界其他地方推廣開來。(待續)
(作者為聖保祿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