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培養年青人科學素養

    陳偉佳

    隨着資訊科技蓬勃發展,STEM(科學 Science 、科技 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 成為全球教育發展大趨勢,裝備新一代應對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挑戰和機遇。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現正推行的「教育2030」大型國際計劃,其中特別指出計算素養、數碼素養及大數據素養是未來世代應有的基本素養,故此推行科學教育絕對是刻不容緩。

    年青人成長於數碼科技時代,互聯網及不同數碼裝置對他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互聯網、智能電話、社交平台等新媒體對年青人來說已經非常適應,而且不可或缺,但這不等同掌握科學知識或素養,香港學生欠缺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應用,整體科學知識、運算解難、自然世界的研究和理解等綜合能力普遍不足。騰訊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指出:「在網路與現實融為一體的趨勢下,青少年網路素養對網路的運行秩序、問題解決,甚至對整個社會發展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青少年缺乏對科學事業的嚮往和追求,當務之急是在基礎教育層面加強和提高青少年科學教育,並引導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

    21世紀的學習目標是培養不同情況的解難能力,我們需要一個培育完整科學素養的學習平台。學校作為教育起點,應隨時代轉變作出相應調整,從建立知識基礎的學校課程著手,將固有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改為以學生中心,採用線上開放和面向社會媒體的教學模式,替代粉筆及封閉環境;鼓勵自主學習替代教師主導學習過程;推動研究性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和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為本學習。同時亦鼓勵學校推行與時代接軌的教學範式,例如翻轉教學(Flipped Learning),以創新、互動、有效的範式代替傳統保守的方法,融入實境學習元素,包括探知式學習、實驗式手法、動機、實用性、協作學習、靈活適應,使教學體驗達致最大效益。

    針對科學素養,學校需加強統整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科;推動跨學科學習,例如物理、生命、社會和應用科學,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集成到一個學習體驗中使用,按照基於研究性學習將之強化並在現實世界應用,使課程從解難、發現、探索性學習、主動學習找到現實科技世界解決方案,長遠而言可為學生提供綜合職業發展的「軟技術技能」。

    推動科學教育需要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全力協作。校園內應建立科學學習的基礎設施,裝備成一所科學型的未來學校,使學生在周圍配備充足、設備器材與教材與時並進的科研世界中學習,讓學生在足夠的氛圍下養成學習習慣。並善用資源,例如教育局的專項撥款、優質教育基金推動教師培訓;更應走出校園和社會及商業機構合作不同的學習計劃。

    教師對推動科學素養舉足輕重,學校應鼓勵與支持教師透過參加比賽、聯校分享、專業培訓,以及資助師生海外競賽及交流,使香港年青人的科學素養在地區上具有競爭能力,加深科學知識,成為與時並進的領航員。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