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學校的功能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上)

    譚張潔凝

    劉蓉的〈習慣說〉是我輩中學時必讀課文,文中敘述了一位小童對書房地面一個窪穴被填平前後的感覺,提醒我們:「習(慣)之中(影響)人甚矣哉!」從而得出「君子之學貴慎始」的結論。

    現今我們經常講「終身學習」。學校,作為早期學習的場所,對每個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之一便是令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培養出良好習慣及態度。

    學校為學生提供種種學習經歷,不論「中英數」、「社科健」、「理化生」、「正規課程」、「隱藏課程」,都必須讓學生除了增長知識外,還要培養到良好的態度和技能。當然,掌握經年接觸的知識、態度和技能後能否持續,便要看是否能內化成為習慣,最理想的結果是已經把學校所學到的習慣變成自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閱讀習慣如是,待人接物態度也如是,其他諸如情緒管理、求真精神、不恥下問、坦白正直等等如果能成為學生的天性,應是老師夢寐以求的吧。在家庭功能似乎日顯無力的今天,學校的責任就愈見吃重,教師更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任務。

    好習慣有很多,就學習而言,我們會期望學生:一、能夠有較長的專注力;二、願意虛心認真傾聽;三、能夠邊聽邊讀,邊認真思考;四、重視作業對鞏固學習的作用;五、肯經常為自己定下學習計劃,既定量又定時;六、學習時心無旁騖;七、肯不恥下問,有求真追尋答案的主動;八、有錯不怕認,知了便改正;九、課前有預習,課後有反思。

    培養了這些態度,學生明顯地是可終生受用的,這應該也是每個學校持分者的努力的方向。我們每天為學生精心設計種種學習活動、學習經歷,目的就是通過這些活動,令學生能培養出良好的態度和習慣,令他們日後不論立身處世、待人接物都能順利一些,少點碰壁,進而做個有用的人、肯反思的人、願精進的人。但是,一些觀察卻確實令我們憂心:學校舉行閱讀獎勵計劃,大家都著眼參加人數、紀錄表上的書本數量、每班銀奬、金奬、白金奬的比賽結果,過程熙熙攘攘,熱熱鬧鬧,活動過後,能堅持閱讀習慣的人卻不被留意,是不應該的本末倒置。(待續)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