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學習的機會

    黃桂玲

    早前筆者學校的一位老師獲教育局邀請前往芬蘭考察,其中一項分享令我想到現今孩子的學習機會。 

    芬蘭的小學生差不多每星期都有一天戶外學習,有別於我們香港學生的全方位學習,芬蘭的老師會按專題的內容,帶領小學生走到野外、森林或河流等地方。學生除了在郊野觀察大自然生態外,還會進行遠足、爬樹、生火和紥營等活動;然而學校並沒有為活動安排高度保護的措施,孩子們也只是一般的衣著裝備。森林的山路會濕滑崎嶇,樹幹也多是粗糙骯髒,生火的木頭也不免要砍伐和沉重,那都是孩子們平常在家未必有機會接觸的情境;因此在過程中可能會滑倒、割傷和不懂如何處理;然而學校就更特意為孩子提供此等經歷,要讓孩子從中學習不同的技能,鍛鍊他們的膽量,培養他們的應變力、解難力和勇氣。最難得是芬蘭的家長大都多採取信任和「捨得」的態度,甚少因為子女損傷或說辛苦就向學校投訴,他們較願意讓孩子經歷一點「苦」來學習。 

    保護孩子是成人的責任,老師或父母都應該為孩子建立安全的環境和營造愉快的生活,因此大家都會小心翼翼、戰戰競競地照顧孩子,希望儘量把所有的「風險」都剔除,甚至寧願自己代勞大小事情,也必要確保孩子不受一點損傷,不受一點苦。曾聽說有家長擔心兒子在戶外活動曬傷,因而耍學校停止戶外體育課;也有因兒子擔任足球守門受傷了,父母就怪責學校沒有為兒子提供頭盔及各種保護裝置,學校和老師差點就惹上了官非;也有身材健碩的小五、小六學生,把自己的書包物品全扔給比他個子還小的家傭背負了,自己卻坐在車上的座位玩弄手機。在大家都強調呵護和問責情況下,學校敢於為孩子們提供有「風險」的活動已愈來愈少,而孩子們能夠從經歷中學習到保護自己的方法,可能就只會流於紙上談兵,也沒有機會培養危機意識;更甚者連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也未必能建立。有學生到了入讀小一,卻連如厠的自理也不懂,經常要倚賴他人來幫忙;試想,孩子在此等情境下會快樂嗎? 

    孩子從呱呱落地,本能就會不斷學習,他們勇於嘗試,樂於探索,而且不怕失敗,因而慢慢學會了走路及各種生活的技能。偉大的發明家愛廸生進行過成千上萬的實驗,經歷了無數失敗和「風險」,當中一定吃過苦頭,捱過嘲諷和付出極大努力,然後才為人類的生活文明和科技成就極大的貢獻。要孩子能茁壯成長,他日長大能經得起人生的考驗,相信要從小就給予他們各種生活經歷的機會,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勇於嘗試;也培養堅毅、承擔和靈活變通的思考。在過程中孩子難免會有沮喪、挫敗、挑戰和眼淚,作為師長和父母也許會心疼,但應該是他們的聆聽者、同行者、支持者和人生教練;卻不能奪取他們經歷、學習和鍛鍊的機會啊!

     (作者為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