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學習 服務 成長

    黃桂玲

    隨着新高中學制的推行,香港的中學特別重視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其中服務學習幾乎成為學生必然參與的課程活動,然而亦有聽到有些學生並不真正明白服務的意義,只是抱着滿足學校定下好時數要求來參加服務,這樣對個人或接受服務者都可能有負面的感受,甚至歪曲了服務的真正意義。

    筆者服務的學校創辦有四大基石,其中一項是「學校與社會的結合」,自創校已在常識科設立「社區服務」單元課, 那是學校課程的一部份,而不是一項活動。每位學生從二年級至六年級都會有約十至十一節的單元課,透過課程的規劃,老師為每個級別定下不同的服務對象:在二年級學生會接觸長者,三年級是認識學校所處社區的需要,訪問區議員;四年級是服務肢體殘障人士;五年級是接觸視障人士;六年級學生要自擬服務計劃,從訂定目標,選擇服務的對象及聯絡,以至服務時的活動及準備,學生都要仔細思考,運用他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身體力行地去實踐。無論哪一個年級,在進行服務或接觸受服務者前,老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對象的處境和需要,再而考慮應該採用的方式和合宜的態度;過程中最重要是培養學生對他人的尊重、同理心,而不會以為自己是服務提供者,就看不起接受者。學生在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他們的「服務」是得到相關機構的支持才能實踐,原來他們也正享受著服務;因此大家從中也會學到珍惜和明白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除了學校與社會的結合,優質的教育必定少不了學校和家庭的結合。筆者的學校除了設立社區服務課程, 更會定期舉行「愛心活動日」。透過活動組織了近三百位學生、家長和老師,大家會分成小組, 探訪區內不同需要的人士,包括: 智障人士、肢體殘障人士、長者中心和獨居長者等,而在探訪前,大家要為探訪的對象準備禮物、遊戲和表演,家長們積極參與。此外,為了提高學生對別人的關愛意識,在五月初的兩次周會,學校分別為高小及初小上演了「生命劇場」。生命劇場由劇本創作、演出及製作道具等都主要由家長籌劃,加上學生及老師合作演出。家長們的全情投入和無私的付出,不單帶給大家一齣既充滿歡笑而有意義的短劇,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身教言教,活現了「服務學習」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都會給予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有時真是「服務」太周到:有父母每天為子女收拾功課書包,孩子回到校卻不能找到該交的功課;有孩子忘記了自己該用的東西,要家人特意給他送到校; 甚至有家長在小息跑到學校圍欄邊,拿著小食和牛奶給孩子餵吃,這些都不是學校鼓勵的「服務」; 因為,過分的遷就和照顧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負責任、自理和服務他人的機會。我們相信,讓孩子分擔家務、幫助家中其他成員,鼓勵他們參與學校的服務崗位等,都有助孩子建立自理,關顧他人,以至關心社會的精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建立效能感和聯繫感,更會自尊和自重, 也更懂得愛護他人和學習解難;相信那比起只懂在考試和比賽中爭取高分數或獎牌,更有能力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作者為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