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狄安
早前,筆者收到朋友傳來的一份文章,提及在葡萄牙一所學校最近在禮堂將貼了一張給家長的告示,向家長們指出:身為家長對其小朋友成長及教育應負的責任。內容大致如下:
1)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在家庭教育中學會使用一些Magic Words,包括您好、謝謝、唔該、歡迎、對不起等;
2)父母們應以身作則,讓孩子在他們的身上學會誠實、守時、勤力、有合理心,以及懂得尊敬長輩、老師等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
3)孩子應在家裡學會清潔衛生、如何處理垃圾及注意進食時的禮儀,不要在滿口食物時說話;
4)孩子也應該在家裡學會怎樣看管和處理自己的物品,同時明白不應觸碰別人的東西;
5)學校是一個教授學科知識的地方,並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強化,鞏固孩子在父母身上學會的各種正面的價值觀及德行。
學校不只是一個教授學生學習及學科知識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讓學生學習群體生活、如何建構個人性及發掘及和發展個人潛能的環境。可是,要達成這些目標,這斷然不只是教師或學校的責任,而是要依靠家庭及學校之間的緊密合作。正如以上的告示中所說,一些基本的禮貌及待人接物的應有禮儀在學生到學校接受教育前應已學會,學校只是強化學生在家庭學習到的這些基本的禮貌、禮儀及態度,並不是重新由零開始教授。
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可是,近年社會的轉變、生活的壓力令到有不少學生的家長都因長時間工作,而未能多花時間於子女的教育上。有教育同工分享曾經有家長在家長會上指責老師,為什麼沒有教導及協助其子女養成早睡早起、準時回校上課的習慣;又質疑為什麼學校不教導其子女在晚上不要沉迷電玩;亦有家長曾怪罪學校為什麼不教導其子女如何在起床後收拾被鋪。諸如此類的質疑說來荒謬,卻不罕見。家長過分倚賴學校,以至於將自身的責任完全交托予學校,這只會令學生在個人發展,品德培養上未能有一個貫徹的學習及成長環境,以致品德和行為都有所偏差。
筆者相信只有學校和家長攜手努力,各司其職,定能培養一群擁有正確價值觀、懂得關愛及體諒別人、懂得尊重自己及師長、明辨是非及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下一代。
(作者為港青基信書院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