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德
最近教育局行政部門提出官津校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提早放榜,我作為直資學校的一員,好像提出甚麼反對理由都予人捍衛自身利益的負面印象;然而,作為教育專業的一員,我又不吐不快,以免社會人士誤解這是不同資助模式學校之間爭逐利益,也不願見教育局行政部門借機以行政主導凌駕教育專業領導。
有關官津校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提早放榜的議題,對中學學位分配委員會來說並非新鮮事(直資學校議會並非委員會成員),在過去十多年間多次討論及研究,最終仍以學生利益為大前提而擱置;我敢問,教育局行政部門是否對委員會在這議題上討論多時而感到不耐煩,要在委員會未有共識下強行以行政手段推出方案?所推出的方案是否只偏聽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的意見?如果這事能行得通,會否意味將來在有爭議的議題中教育當局會以行政措施凌駕教育專業?
話說回來,在過往的討論中為何難以達成共識,是因不願見提早放榜做成在學生身上的標籤效應。小學生有時難掩興奮之情,言語間奚落別人,做成「我有學校取錄,你未有學校取錄」的分化;將來到中學,也會做成「我是考進來,你是『碌』(攪珠)進來」的標籤效應。有說現在直資學校取錄學生,情況也是一樣;但畢竟被直資學校取錄的學生也是少數,將來有三成學生已獲取錄,七成學生仍須掙扎,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又有說家長在這事上是支持政府的方案的。我不希望我的意見帶來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張力;然而,家長有感資訊越開放,對他們越有利,也覺得他們是「有權」知道子女的派位情況而作出選擇。但學校必須小心地做專業判斷,從大局而非個人出發;若這新措施只帶來少部分孩子開心,大部分孩子要承受更大壓力,這措施是否值得推行?今天很多學校已刪除把學生逐科逐項成績排名,為的就是不願助長這種標籤效應,亦相信這樣做無助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我預示提早放榜的政策推行後,標籤效應浮現,家長就會要求教育當局撥亂反正,到時大家就會進退為谷了。
我希望呼籲中學學位分配委員會內各議會單位能諮詢會員學校意見,讓這議題回歸專業判斷而非行政主導。我亦呼籲教育當局細心聆聽教育界的意見,不要冒進推行未經廣泛討論,卻影響深遠的政策措施,並且不應強行以行政主導教育專業的事情。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