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華
筆者早前跟隨香港校董學會前往山東進行了五天的交流考察,先後參觀了青島二中、中國海洋大學、嶗山、位於曲阜的孔府及孔廟、以及位於鄒城的孟廟。
青島曾於1897年被德國佔領,所以山東現在還有很多德國式的建築。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是戰敗國,中國代表顧維鈞等參加了「巴黎和會」,他以戰勝國代表身份要求列強歸還山東省給中國,但英美法列強決定把山東半島送給日本人,中國代表因而拒絕於和會上簽字。但仍然阻止不了日本人佔據山東,這事件激發了中國「五四運動」,也讓中國人開始覺醒,因此青島有「五四廣場」以紀念此喪權辱國事件。
孔子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山東曲阜出生,曲阜原來也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孔廟始建於孔子去世後的一年,即公元前478年,孔廟經過歷代的擴建增修,佔地面積14公頃,前後有九進院落,建築群貫穿在一條南北走向的縱軸線,佈局完整,佔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孔府亦稱為衍聖公府,是孔子的嫡長子孫的住宅,因為歷代王朝在推崇孔子的同時,也澤及孔子的後人,獲得封官進爵,歷史王朝雖然有更替,但孔子後代卻是歷時最久的貴族世家,孔府樓房廳堂達470多間,孔府既是官衙,也是府第。
孔子是文化巨人,在政治、教育、哲學、文學、及史學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孔子編纂了詩、書,禮、易、樂及春秋等古籍,孔子亦是平民教育家,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他以禮、樂、射、御、書、數作為全人教育的教材。孔子提出一套做人的行為規範,例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也提出一套做人修養的目標,他說︰「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追求學問以十年為期,意思是十五歲而有志於學問,三十歲確立了學問方向,四十歲對學問目標不感疑惑,五十歲而明白自然與生命的微妙關係,六十歲融合了順境逆境,七十歲達至從心所欲的境界,此為人生規劃的最高境界。
《論語》20篇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生平講學,以及與弟子們言行對話的一部經典。中國教育部將於2019年9月開始在中國語文科從小一至高中加入《論語》篇章作為教材,加入儒家價值觀以傳遞中國傳統文化。香港的中文教材也值得考慮加入更多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為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榮譽執行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