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中華文化看「通識」

    盧偉成

    按字面解釋,「通識」一詞,有兩層意思:一是「識」,二是「通」。

    「識」,即是充分了解──不是一知半解,不是道聽塗說,不人云亦云。「通」,即是看得通透,看清全局,看見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係、互動和發展──而非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

    孟子説:「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孟子的説話對何謂「識」、何謂「通」具啟示的作用。

    簡單而言,我們可以把「識」視作「博學」──是全面認識一件事情,而不是「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要做到「識」,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毅力和勇氣的。

    舉個例說:時至今日,不少人看文章的習慣都是只留意標題而不看內容。對他們來說,要讀一整篇文章,實在吃力。難怪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好學本身就是一種毅力的表現。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建立起個人的信念;而當個人信念受到其他信念衝擊時,人的內心便會感到不安。要面對這種不安,實在需要勇氣;缺乏勇氣來面對衝擊,一個人只會變得封閉,聽不進不同的聲音。

    要看得「通」,須要以「系統思維」來作思考。首先要抽絲剝繭,把相關的人、物、事都找出來,然後梳理當中彼此的關係與互動,直至弄清全幅圖畫、看穿整個格局、能推敲事情日後的發展為止──所謂「一葉知秋」或「見之以細,觀化遠也」,便是這個意思了。

    怎樣才算做到「通」呢?孟子提出了兩個很好的標準,一是「詳説之」,二是「反説約」──即是能詳述所知,也能深入淺出地把所知的說出來。

    道家的列子也有類似的說法:列子學習射藝,一箭射中了目標,便問關尹子自己做得如何?關尹子反問他:「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意思是:你知道自己為何能射中目標嗎?)列子起初並不知道,但苦練數年之後,他終於明白了。關尹子於是說:「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意思是:你現在可以了,你已學會並能守住所學。不但學習射藝要如此,學習治國和修身也要如此。)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對「通識」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他説:「經國之遠圖,存乎通識。」又説:「通識者,通乎事之所由始,弊之所由生,害之所由去,利之所由成。可以廣思,可以利宜,可以止姦,可以裕國,而無不允。」王夫之認為管治一處地方,要它長治久安,管治者必須是一個「通識者」;「通識者」知道事情的根源、利弊、如何減少弊病、發揮所長;又能做到集思廣益,抑止惡行,令地方富裕,令社會公平、公正和公義。

    看看,原來在中華文化中竟隱藏著通識教育之元素呢!

    (作者為播道書院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