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佳
教育局將在下學年落實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而在《施政報告》中表明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是學校教育應有之責」。很多論者將二者掛勾起來,作為理所當然的因果關係。固然歷史教育是否能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答案也是肯定的,只是程度問題而已。但歷史教育一定不單單只有上述目標,最終使學生產生家國情懷、具歸屬感,那是歷史教育的再產品。
將單單將中國歷史獨立成科不一定就會令學生達到這目標。學習國史基於暸解國家的過去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在跌宕起伏的歷史長河中民族的成長,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與世界上不同地域人民的交往等。當然少不了不同因素例如地理氣候在當中的角色等等;在學問和知識層面獲取資訊。而學科本身更具有以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整合、理解力,並借從不同角度的比較和視角作出判斷事件的獨立思考等作用。這也正正是現時年輕人需要的共通能力及軟知識。
要達到認識國情,從瞭解國家的過去,學習歷史,就可以知悉國家走到今日的歷程。但要瞭解國家的今日,就正如《施政報告》中提出要豐富師生到內地交流及學習活動,以更掌握國家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趨勢。現時有些往國內的參觀訪問頗流於目的設定不明或者流於說教。曾經參加由一獨立機構主辦的能源主題參觀訪問,直接深入採煤埸及礦洞以至風力發電場地、再生能源的研究中心,涵蓋不同能源的開發、營運、可持續發展及國家能源政策等不同場所,親身體驗及與人員交流,使參加者可以全面而深入瞭解整個中國能源板塊,如此才是真的「認識國情」。
我們應該安排更多有此類啟發性的機會予師生往內地作深入的參觀、訪問,多一點人與人、人與地的互動。從學習歷史對過去的瞭解,到今日的活生生的交往,才使「感情」培養起來,對國家的尊重,家國情懷就自然地滋生起來了,所以將國家歷史列為必修科只是起步,還望更多有「心」有「深」的互動和交流積極地配合。
記得我在回歸前唸書時中西史都是初中的必修科,希、羅、漢、唐,時空交錯,只覺趣味盎然。其實兒童和少年都愛聽故事,初中歷史應是無數的真實歷史,從故事中整合丶分析丶理解和思考;深層次的學習就留給高中吧!而令 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只是教學法和課程編排的問題而已。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