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姊妹學校交流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

    關穎斌校長

    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提出在2018至2019年學年起將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恆常化,參與學校每年獲得15萬元津貼,這會受學校歡迎,筆者學校於三年前開始參與姊妹學校試辦計劃,效果理想,形式包括與內地同齡人一起上課、生活、聯誼活動和做專題研習等,不單促進學習,最重要的是與內地小朋友一起進行深度文化交流,增進了友誼。

    其實民心相通不應局限於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今年二月底有幸組織10位同學參與“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計畫項目的香港青年新跑道計畫,在本校當地舊生帶領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菲律賓考察六天。

    同學在短短數天,感受良多,從當地華商身上除了感悟到“胸懷祖國”,還有他們“放眼世界”的目光。而“放眼世界”也正是“一帶一路”所提倡的理念。校友們提到菲律賓是一包容多元文化的國家。再加上中菲因“一帶一路”的影響而文化、經濟交流日漸頻繁,雖然競爭力仍遜於香港,但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菲律賓或其他“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創業,對於同學的將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重要的是,通過與當地華商和港商座談,同學明白到不能將視野局限在本土,應該跳出條框,到內地或者國外尋找機遇,有過嘗試才會發掘自己的潛力和極限。

    除了加深對“一帶一路”和“生涯規劃”的認識,同學還領悟到學習和處事的態度。本校校友提到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僅要從課堂上學習,還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以生活積累的經驗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因為知識是奮鬥的資本。另外,人要有長遠的目標並且把握機會。有舊生師兄被稱為“米王”,但其實他除了發展米業,還涉足生物質能發電行業。他看到米廠堆積如山的穀殼,同時也看到了商機——以穀殼發電,環保且賺錢。正因為他抓住了這個機遇,所以建成了菲律賓最大的生物質能發電廠。可見人生有目標,是成功發展企業的關鍵。

    教育應為孩子未來作準備,所以不應局限於香港的課堂,也應觸及內地與世界的實際環境,特別是下一代如何認識一帶一路國策所帶來的發展機遇,這需要政府投放資源以作配合,也為香港尋找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