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德育及公民教育

    盧偉成

            教育局提出學校在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時,應首要培育學生的「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關愛」和「誠信」共七項價值觀。筆者十分重視中華文化,因此,在建構「德育及公民教育」之校本課程時,引入合適之中華文言古訓來闡述各項價值觀。

                在談到「堅毅」的時候,筆者引入《荀子》之「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及《論語》之「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務求孩子知道艱難對品格成長之重要;要達到目的,就要堅持到底,不能輕易放棄。

                在談到「尊重他人」時,筆者會引用《論語》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兩句格言;此外,亦引用《道德經》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及《莊子》之「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兩句說話。教導孩子要尊重他人,和諧共融,不要互相比較;要包容不同之意見;務要團結,不要因為意見不合而分黨結派。

                在談到「責任感」時,筆者強調自身的責任,故提出《孟子》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亦提出《論語》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以及提出《道德經》之「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教導孩子強調自身之責任,多反求諸己,不遷怒別人。

                在談到「國民身份認同」時,筆者把概念擴大為「身份認同」,主要原因是身處現今之香港社會,我們實在有很多身份,由子女、學生、香港公民、中國公民,以至世界公民等,都是我們身份。因此,筆者挑選了《管子》之「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以及明朝大儒顧憲成提出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用作引導孩子關心各個層次之生活領域,並思考自己在當中之身份和責任。

                在談到「承擔精神」、「關愛」和「誠信」時,筆者分別提出《道德經》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論語》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論語》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名句。

                以教授中華文化格言來作「德育及公民教育」之根基,按筆者之經驗,實在是一項很好的嘗試。而在建構價值教育框架時,筆者亦得著很多。

    (作者為播道書院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