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琮
作為老師,最艱辛的工作也許是批改作業。粵語片時代,老師的形象是挑燈夜改,勞累以致捱出肺癆。然而,我初進教育系時,我的教授曾經對我們説,傳統的批改作業對學生幫助不大,是效果最低的工作。可不是嗎?我一生以來,從不細看老師的批改,最討厭的作業是謄文。中學時候,有一位很勤力的英文老師,把我的英文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我非常憤怒,覺得他非常不尊重我的創作。
批改作業,應該屬於評估環節,從任何角度來說,都屬於形成性評估或診斷性評估,不是總結性評估,其目的在於輔助學生學習,不在於準確地給學生在某一階段評分。因此每次評估,甚至針對每一個學生,應有明確的目的。其實,精批細改也不是中國教育的傳統,我看過我父親在書塾學習時的習作簿,批改甚少,只是圈點,鼓勵為主,没有評分等級,最後點出優點,最好的標出全班第一名、第二名等。我兒子在香港讀外國人的幼稚園,四歲就開始作文,小孩胡胡亂亂的寫了些東西,能表達一些意思就可以了。老師的角色在鼓勵,每一段時期幫助他解決一個問題,例如,他最初是所有字母聯在一起,老師就教他一行只寫三個字,一個靠左,一個靠右,一個居中,慢慢他就掌握寫作的技能了。我以前教中六班純數,課程相當艱深,批改作業,不能以當時高級程度會考的水平要求學生,每一個學生要求不同,底子弱的鼓勵多些,成績好的要求嚴格。逐步對數學答題的各項習慣技能提出要求。同時,通過批改作業,掌握近50人一班每個人的特點,不單是一個分簿每個人的分數。做老師好像做教練一樣,有集體訓練,有個別關注。
改正錯誤不單只靠老師,有些人認為只要老師指出了,學生知道了,錯誤就不會再犯。其實不然,至低限度如我這樣不聽話的學生不成。學生的錯誤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和領悟才會改正。我中學時有一位英文老師,在我錯的地方點出,由我自己作出改正,錯得離譜的,她在課堂上不點名指出,令我畢生難忘;當然,用字用好的,她也圏點,在課堂上也提出,令我沾沾自喜,也畢生難忘。
當前,很多學校管理層查閱老師批改的作業,教育局外評也有此程序,作業是學與教的重要環節,檢查批改作業也是應該。不過,重點不在看有沒有改錯改漏,有時不改也是重要的措施,重點在如何通過批改掌握學生的特點,如何通過批改促進學生的學習。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榮譽外務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