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提早公佈中一自行分配學位雜談

    陳偉佳

    近日教育局研究提早公佈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引起教育界及家長熱議。當中有言論認為直資學校可以提早公佈收生結果,是對公營學校不公平云云。審諸於歷史,此做法並非直資學校的要求或制度傾斜造成,而是設計直資制度時,大部分直資學校,除個別前買位私校以「不選不派」原則派位外,均不能參加中央派位,必須自行收生,讓直資學校提早放榜取錄學生,是在這前提之下的平衡機制。

    操作上,直資學校可以校本訂定日期自行公佈取錄學生,家長確認學位後,學校才將取錄名單送呈教育局,局方將不會對已獲直資錄取的學生分派公營學位,間接增加了可以分派的中央學位。這操作已實施多年,一直以來都運作正常。日前局方表示研究公營學校的自行收生結果公佈模式將與直資看齊,獲取錄的學生無亦需中央派位,使直資及公營學校的自行收生安排情況相似。有關轉變對所有直資學校的影響是好是壞目前是言之尚早,已獲直資取錄但因津校提早放榜而放棄學位之說,雖然估計也必然發生,但是否衝擊很大,似乎還要在實際推行時驗證。正如楊局長所言,包括直資學校在內的各類型學校也會以辦學質素及多元化吸引家長作出選擇。但可以預計到的是,當有高達三成的公營學校學生經自行派位升中,相對只屬少數的直資學位來說,所造成的影響一定不會小。

    許多論者提到,當小學只有零星學生獲直資學校取錄,與三成學生獲直資及公營學校取錄相比,公佈取錄後的學生學習心態肯定會受影響。在同一間學校,對於已獲得自行收生的同學,以及尚在等候中央派位的同學及家長而言,除了學習上的影響,還包括心理,例如感到被標籤,因為能夠獲得自行派位的同學,又真的提早報到的,相信將如坊間所言,大概都是傳統英文中學或地區名校,有些家長並聲言未來選升小學會以此類資訊的公佈作準繩。

    再者,自行收生和中央派位形成兩個十分清晰的標籤,有可能中央派位被感覺為次等選擇。對於中央派位制度的形象或觀感,不見正面。同時音樂椅式轉校註冊的情況也必然較前激烈。故此修改自行收生公佈結果模式,無論在制度、運作及細節,均要小心處理。

    直資制度的目的是讓家長在多元社會中有更多選擇,而制度的發展一直都與時並進。在教育局及業界的共同推動下,在營運管理方面已步入機構管治模式;而質素保證方面,與公營學校並無兩樣,同時更要進行定期的審計查核。無論教育局或業界均希望直資制度不單只作為教育品牌,同時擔任教育先驅,將某一些教育理念透過直資學校作嘗試和探討,然後在公營學校中也可適用,加上良好的管治,直資學校營運的質素及家長的支持與日俱進,使直資學校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及持分者的期望。

    (作者為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創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