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穎斌
筆者參加了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敦煌文化教育考察團,獲益良多。敦煌地處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道,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樞紐,是世界文明的交匯之地,因此中國歷史、地理和人文的教育資源甚豐。
漢武帝據兩關,列四郡,從莫高窟到陽關、玉門關、從月牙泉到鳴沙山,所有的名勝古蹟,都將歷史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本活的歷史課本。
出敦煌市區,一座漢代的烽火台矗立在小山丘,「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境盡在眼前,離陽關不遠便是玉門關,玉門關有小四方城和漢長城遺址,「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境界也呈現在眼前,在附近的博物館,展示了多件文物,有經文、漢簡、書畫和絲綢等,這是身臨其境,學習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重大事件的絕佳地點。
離敦煌市區不遠,敦煌莫高窟匯集了眾多的神像和壁畫、共同展示了人類的生老病死,苦與樂和輪迴的觀念,把人們從絕望的邊緣引向希望的境界,教會世人樂天知命的人生哲理。而石窟的大規模工程,也展示了古人虔誠的感恩和對造物的自信,以上種種都構成價值教育的立體圖案。
此外,敦煌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屬沙漠氣候,全年雨量少,因此造就了豐富的地理教學資源。首先沙漠地形資源甚豐,因經過歲月洗禮,沙丘沙粒非常幼細、從半月形沙丘形態,可以研究沙漠的風向與岩石的性質。在沙漠中偶有泉水和地下水流出,形成綠州,甚至成為沙漠難得一見的濕地,候鳥在這片土地休養生息。敦煌雅丹地貌,更是研習因岩石構成的不同而形成的風力侵蝕地貌的好地方。其次當地是沙生植物王國,沙丘之上,有很多旱生植物,例如駱駝刺、紅柳等。以紅柳為例,該植物不單能穩固沙漠,也是經濟價值甚高的植物,紅柳不僅能當作燃料,紅柳枝還能編製筐和制作叉刺,成一本活的地理課本。
因此敦煌不單是香港同學認識國家歷史的好地方,也學習價值教育和地理知識的地點,國家提倡一帶一路發展國策,敦煌是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發展潛力豐厚,包括旅遊資源、日照和風力資源、農業資源、礦物資源等,如繼續加強向外宣傳和持續改善交通,經濟發展會更快更好!
(作者為漢華中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