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區懿華
繼前幾天有媒體傳出新任特首可能將提名陳美齡女士出任香港教育掌舵人之後,網民即發揮無限創意,提出由梁家輝先生執掌警務處、丁蟹執掌金管局等建議。由此可見,市民大眾一時間對於傳出上述教育局局長人選感到未能理解。
教育乃社會發展的最基本推動力。今天教育工作的落實,將影響到香港社會未來的發展。今天小學教育工作所面對的困難,以下略述一二:
1. 融合教育的推行。不同學校教師走在一起,話題總離不開照顧特殊教育學生的困難。大部份融合生一般都不太影響課堂,有經驗教師教學已具一定水平,要照顧他們亦不會覺得太困難。但每校都總有好一些情緒行為問題較嚴重的學生,不論入職前或入職後有多少培訓,教室裡教師需要獨自一人同時照顧都會有困難。國際學校及外國一般都確保這些學生有Education Assistant在課室裡一對一提示上課規則及技巧,真的無法融入,會另外再給支援予學生及家長。
2. 評估及回饋。中國人文化中,評估即等同考試。有考試就要操練,爭名次概念根深蒂固。社會大眾套用上述印象,去理解近代教育規劃及實踐,便大錯特錯。近代教育強調在課室內製造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鼓勵學生作出嘗試,從錯誤中發現問題及學習。評估分為「促進學習的評估」、「以評估作為學習」,以及「為學習作評估」,其中只有最後一種評估目的會使用考試作手段。近年備受爭議的TSA / BCA 就與考試的概念相去甚遠,設計原意是「促進學習的評估」,讓學校使用數據看到教學上的問題,進行教學改善。教育當局及一眾教育工作者怎樣令社會大眾理解上述概念,是一大挑戰。
這些都是小學同工甚為關心的課題。大部份都是專業問題,專業概念,非一般非教育出身的人能容易理解。還有很多行政上的問題,如:小一及中一學位分配機制、舊校舍問題、全日制問題、持學位資歷卻未能獲得學位教席、人口下降縮班問題、小學校長薪酬與工作複雜性不相稱等,最後三項直接影響教育界士氣。五十億或更多的投資,也許都不一定能妥善解決,必須倚靠能人帶領。當中的複雜性,是否史丹福大學博士媽媽及其三名史丹福大學兒子可以解決到的呢?此言並無貶抑任何人的意思,只是想提出,傳出陳美齡任新教育局長訊息的人,要不是認真的,要不就是想普羅大眾想一想:究竟新任教育掌舵人,需來自什麼背景,擁有些什麼技能和經驗,方能勝任局長一職?
(作者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