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普教中?粵教中?

    盧偉成校長

    「普教中」或「粵教中」這個議題,最近又被炒作起來了。筆者想趁機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切磋切磋。

    內地人士一般以普通話為母語,他們在思考、聆聽並口語方面皆以普通話作為語言媒介;因此內地推行「普教中」,是合理的選擇。若有人斗膽提出在內地改行「粵教中」,必然遭到大力反對。

     同樣,粵語為大部份港人的母語;因此在本地推行「粵教中」,也是合理的做法。而且對一些非華語的孩子來說,他們生活在以粵語為主的語言環境中,硬推「普教中」,只會增加他們學習中文的難度,無助他們融入本地社會。

     按照官方之課程文件,學習中文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學習普通話,而是學習與聆聽、說話、閱讀、寫作、品德、情意、高階思維、文化、文學和自學等範疇之能力,而當中亦只有聆聽和說話與普通話拉得上較為明顯的關係。

    筆者曾聽過人說,推行「普教中」,可建立學生「我手寫我口」的習慣,有助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然而,筆者認為聆聽和說話屬於語音範疇,而閱讀和寫作則屬於文字符號範疇,用「我手寫我口」作為提升寫作能力之說法,實在必須加以驗證。許多古代的著名文人,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軾等都不是說普通話的;然而,他們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和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實在有目共睹。

    筆者認為提升中文能力的關鍵在於提升孩子對學習中文的興趣,在粵語地區推行「普教中」,無助提升孩子對學習中文的興趣,同時亦會增加學習中文的難度,尤其在深入探討中華文化議題時,難度將會更大。

    時代改變了,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學習普通話;孩子學會說普通話,當然會增加其競爭能力。然而,要有效學習普通話,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方法,在學校開設普通話科,便是其中之一。透過推行「普教中」來提升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實際上是可行的,然而,這對學習中文的成效必然帶來負面之影響。

    此外,本地大學在收生方面,「被迫」強調中文的成績──不是嗎?在申請入讀政府資助的本地大學學位課程時,本地考生必須在香港中學文憑試中、英文兩科考獲至少三級水平,而在數學、通識並至少一個選修科只須考獲至少二級水平。考生若在中文科不幸失手,只考獲二級的成績,就算他們在其他科目皆考獲「五星星」水平,也無補於事。

    因此,筆者認為不要輕言「一刀切」在本地推行「普教中」,以免顧此失彼。再者,家長會否讓自己的孩子,甚或是考生自己,在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之聆聽、口語部份時,放棄使用粵語而改用普通話來應考呢?參與「普教中」而選擇「粵中」,更為不可取。

    (作者為播道書院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