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朗誦訓練(下)

    招祥麒

    上星期討論朗誦「個人訓練」的要點,接下來談「集體訓練」:

    • 以誦材為教材

    能被選作比賽的誦材,一般都是好的作品,足可視之為語文教材。既是教材,教師便須「備課」,務求掌握誦材細微之處。

    • 精講與體會

    訓練朗誦,個人較諸集體容易得多。個人是被挑選出來的,理應已「出類拔萃」,與教師的互動性較多,個人臨場發揮也容易。集體朗誦卻沒有個人意志,也不能讓一、二個學生「自由發揮」,個人必須服從集體,並與集體同一意志。而這同一意志,也就是教師經對誦材分析研究後的所得。既是如此,要四十位學生全面感受以致表現出教師的「所得」,教師必先在訓練之初,向學生精講誦材,令集體體會,在訓練的過程中也須不斷個別輔助和修正。

    • 課堂練習

    「最能集中學生的時間便是課堂的時間。」訓練如在課後的午膳,阻礙了學生的休息時間,不理想。如在放學後或星期六、日進行,學生須補習及參與其他活動的忙得很,整隊人馬,能完整出席的相信很難。所以,教師宜調整教學進度,在課堂抽出適當時間進行訓練,這較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 隊形設計

    隊型的整齊美觀只是集體朗誦最基本的要求。這包括隊伍打從進入比賽場地開始,到離開為止。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台上。集體朗誦比賽不設指揮,沒有足夠訓練的隊伍,上台後站在台階上整隊傾左、傾右的時有所見。

    一般而言,學生按高低分三排或四排,男女合誦的還須注意分組的美觀。如照顧學生高、中、低聲部的講究就更多。有時,教師可依誦材的內容在隊型上尋求圖案之美,甚至在朗誦進行中作出整隊或部分的變化。

    總體而言,中文朗誦的隊型設計不及英詩朗誦的變化多,教師不妨大膽設計和創新,多一分耕耘,自有多一分收穫。但請緊記,所有設計、變化和創新都要忠於誦材,否則便是「有破壞沒建設」了。

    • 臨場訓練

        比賽之前,為了讓學生感受正式比賽的壓力,教師不妨製造場景,讓學生面對觀眾。從前有一次訓練學生,為了隊型設計上的需要,將比賽前數日,將大會要求的朗誦的兩篇作品先後次序調轉,負責報題的同學也應要求,在校內練習時從沒出錯。可是,在正式比賽時,她卻出錯了,題一報出來,因與練習時不同,全隊同學一下子就亂了,幸好最終完成表演,結果怎樣就毋須說明了。

    總體而言,無論是個人抑或集體訓練,要致勝,須留意「充足準備」、「發揮潛能」、「追求創意」三大要訣,教師當仔細體味,自有所得。

    (作者為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