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區懿華
約十天前,公營學校四會召開記者招待會,為公營小學爭取更合理的薪酬及人事編制。當天大多數傳媒未能掌握重點,報導時集中於「百多位小學校長要求增薪」,致令公眾產生疑問「為何校長們放着許多事情不做,要拋頭露面為自己福祉發聲?」更有人問我為何不受影響的直資學校校長們也跑出來支持是次記招。
直資學校支持優化小學教育環境
直資學校在社會上的其中一個角色,正是運用教育局容許的彈性,對教學以至資源運用及人事管理作先行先試。我們的經驗,正是針對公營學校面對的問題,找出優化及解決方案。故此我們要爭取,要支持的,其實是更適當地運用資源,優化小學教育環境,把歷史遺留下來的薪酬及人事編制問題作全盤考慮,為進一步優化小學教育提供基礎。
直資學校支持重視教師資源、創造有利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
都在說芬蘭的教育如何領先,芬蘭教育成功之道,第一在於重視教師資源,吸引人材並創造有利他們專業發展的環境。香港的教育體制的確是在不斷發展和優化中,過去多份施政報告都有為幼師及中學優化教學條件着墨。回看香港的公營小學教育系統,我們對小學老師的重視,呈現在哪個地方?
公營小學面對的薪酬編制問題
先別說入職要求早已與中學看齊,照顧小學生對專業水平要求有多高,應不應該參考中學薪級表作調整的問題。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政府都只是透過不同形式的一筆過撥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小學行政人員包括學位及非學位晉升機制、領取同等工資者有人需要承擔行政工作,有人卻只需要執行一般教學工作;大校(24班或以上)校長到任因一些過時的條文不能領取相應的薪酬,有關撥款對這些混亂情況毫無幫助。
一筆過撥款亦創設了大量教學助理及合約教師的職位,而這些職位又並非於編制內,任職人員每年都要為下一年是否有合約而憂心。更甚者,教學出色的人員,除了可以參加「優秀教學」比賽在獲得認同外,在編制內亦沒有鼓勵優質教學而設立的職位。我們又如何能產出優秀的教學人材呢?
剝削有心人?
任職教育界,都是教育有心人,大多都不介意薪酬福利如何,只一心想着如何教好學生。早上六時多出門,晚上七八時離校,回家仍在工作,乃是常態。社會大眾羡慕的假期多,可以去旅行。君知否校長老師們帶着「文件」及「作文」去旅行也是常態?對這些一向不為自己發聲的有心人,我們也許應懷着最大的尊重,看看如可透過資源調配,讓人材加入,讓在行內的有心人獲得有利他們發展的工作條件。
(作者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