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區懿華
昨晚看了一齣電影,〈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 故事中的訊息,直說到我的心砍。故事講述一個孩子,哥哥家姐各自忙,父母於老四出生後也忙過不停,令他備受忽略, 在學習及與同學關係中遇上不快的事情,沒有人理解他。劇中的太太剛好事業起飛,在工作和家庭中顧此失彼;父親則是名太空科技博士卻失業,見工面試都要帶着幼兒。
整套電影道盡了現代家庭的困境,成年人和小孩的無奈。 那對父母所面對的困境,也是許多父母的寫照:不論專業或勞動性質的工作,挑戰均愈來愈大,工作錯不得,人際關係也要好,壓力大。下班回家拖着疲累的身軀,父母精神體力都未能照顧孩子的需要。要維持家庭日常運作都不容易,在價值觀、待人處世的培育,以及完成學習要求上,父母雖心裡不願意,亦往往會先照顧孩子應付學業,完成了這些,已耗盡了父母最後一滴精神和體力。
任教師的父母又如何? 外界總以為當教師假期多,薪高糧準,工作穩定。這也許是廿年前的情況吧!今天當教師,不斷參加專業發展培訓是常態。早出晚歸,批改作業和備課外,還要完成進修的課業。老師假期多可沒有閒着,帶學生參加各項比賽、出外交流;假期需要完成積壓的批改,帶着作業或卷子去旅行相當普遍。到老師家裡有事,父母生病了、孩子生病了;對不起,學生學習要繼續,除每年兩天紅白二事假期外,沒有其他事假,更沒有年假可以自由選什麼時候放。
早前跟一批老師聊天,發現不少老師,想生孩子要試盡千種方法、有血有淚、苦盡甘來,終於懷上孩子。孩子出生了,希望承擔多點行政工作升職加薪,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條件,卻反而兼顧不了,顧得了工作卻顧不了孩子, 大家都面對着同樣的境況。廿多人圍着談,十多位女士不是眼眶濕了就是忍不住落淚了。在商界,多勞多得是最平常不過。教育界,再勞苦,回報都不是短期可以見到,也不是金錢可以量度。中高層職位不多,升職加薪談何容易。投身教育界的,沒有對教育的執着和熱誠、和愛孩子的心,日子應該會過得很苦。
我們在學校裡每天要處理的行為問題、價值觀問題,絕大部份根源都來自家庭支援出現問題,老師可以對家長和孩子多點體諒。大家生活都不易過,每天辛勤工作的父母們,是否也可以對孩子的老師多點欣賞?社會人士對教育的殷切期望,可否化為對教育工作的積極支持?
(作者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