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略談中史教育

    關穎斌

    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有國民身份認同,國史教育是培養國民身份認同的其中一環,香港大部份學校在初中已設有中史科目,當局建議必修只是強化現狀而已。其實優化中國歷史科課程和當局的持續教學支援才是重要。

    課程編排是學習的框架,也是學習趣味的先決條件,初中中史課程修訂為詳近略遠的方向是可取的,因為初中要熟讀每一個朝代對學生的負擔會是很沉重,現時中國當代史部份也因課時不足,導致大部份老師未能詳細教授內容。

    因此在課程優化方面,有關1949年至現代也要細緻學習,包括政治事件,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的成就等。至於文化史方面,應該重點教授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思想,例如儒家思想、孔子的人格修養與政治教育理想、道家及法家的簡單概念;漢的制度與學術,例如中央官制與地方政府,以及財經、法律與教育制度等;唐代的宗教與學術,包括詩詞與繪畫;以及明代的輝煌文化與成就等。

    除了在課堂教學外,還要迎合中學生的特點,當局應發展獨立全面和公開的中史「網路媒體」平台,支援中史教學和學生自學,內容包括一些歷史事件或文化精髓,讓同學瞭解不同事件的前因後果,從而較為客觀地去對待國情,民族歷史與文化。

    老師培訓方面,可以多舉辦有關中國歷史的考察與深造課程,內容可以結合內地生活,使老師或同學有機會與內地教授接觸,瞭解現況,大家交流歷史的觀點和思想。但有些技術性的問題需要解決,教育局應訂立批准有關老師參加相關機構的政策和給學校有關代課教師的津貼,這樣才能增加老師參與的誘因。

    最後在政府層面應加強各部門的協調,聯繫有志推動中國歷史教育的各界社會精英,多舉辦一些面向市民及青少年的古代中國與現代中國的活動與展覽。例如舉辦漢朝、盛唐、明朝等文物文化展覽,從而認識中國歷史上昌盛與文化的重要成就;以及舉辦鴉片戰爭至1949年時期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改革開放的中國、一帶一路等課題的講座、活動與展覽。當然這些活動宜與中國歷史課程內容相結合,也需由經驗豐富的老師擔任教材設計者,發展合適的活動教材套,這才能促使學校老師帶同學參加或參觀,促進學習。

        因此中國歷史教育不單是優化課程或一個政策便可以推動,也需要政府全方位和持續的支援。

    (作者為漢華中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