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直資人語

    招祥麒

    本專欄名為「直資人語」。顧名思義,撰作者是「直資人」,更清楚地說,是香港直資學校的校長。直資學校的校長用文字表達心裡的說話,固然離不開「直資制度」、「直資學校的人與事」,但也不盡然,舉凡校長們所見所思所感的,包括教育評論、時事分析、人生感遇等,都有機會和讀者分享。

    直資制度的出現,源自1988年6月教統會發表《第三號報告書》。該《報告書》建議政府取消向私立學校買位,推行嶄新的「直接資助學校計劃」,資助及鼓勵私校發展為一個強大的體制。政府接納《報告書》的建議,1991年開始,首批直資學校出現。誠如《報告書》指出:「在一個健全的教育制度下,應該有一類真正有實力的私校與資助(政府)學校同時存在,情形就如英國一樣,當地的私校較其他類型的學校更有聲望。」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國際都會,政府能提供不同體制、不同類型的學校,讓家長和學生作出選擇,確是有需要的。首批直資學校出現以後,繼之有轉型的、有新辦的,到目前為止,全港已有73所直資學校(包括12所小學、52所中學和9所中小學一條龍學校)。直資學校只佔全港學校總數(小學575所;中學506所及61所特殊學校)不到百分之七,但卻成為生機勃勃的教育體系。

    政府容許直資學校在課程發展、教學語言、收生方法、學費釐定及教師聘用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彈性和自由度,但同時亦要求透明與問責。這種辦學的自主權,便成為直資學校最大的特色。直資學校會因應各自的辦學理念,在多方面進行創新嘗試,部分中學更開辦國際課程,適合家長的多元選擇。

    過去,有些人誤解,以為直資學校等同貴族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殊不知所有直資學校都設立減免學費/獎學金制度,學校會將所收學費撥出不少於百分之十資助清貧學生。現時有十多所初中全年學費低於5000元,有幾所更全免學費。因此,硬說直資學校等同於貴族學校,實不公允。

    今後,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的執委校長,將輪流執筆,讓讀者從中窺見一批教育工作者的樹人心、家國情、宇宙觀!

    (作者為培僑中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