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直資初心

    陳偉佳

    直接資助(直資)計劃於一九九一年出台,其時當局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及經行政局通過而設立。在發展過程中,教育局不斷就直資計劃的制度進行優化。回想當年,政府推出直資計劃的初心,就是要本港的學校體制更趨多元化,讓家長有更多選擇。

    但近年,社會上對直資制度有不同的聲音,有的因小部份直資學校學費的定位而認定直資學校變得貴族化,又或質疑教育局對直資學校的政策和資源傾斜,有甚更對直資學校的辦學成效產生疑惑等等。

    直資學校每位學生獲得政府發放的資助額並不優於津貼學校(前者按收生人數,後者按班級數目),直資學校的每班人數差異對財政收入以維繫學校營運影響很大,而家長補貼的學費乃用以提供校本的支援服務和強化學校設施。直資計劃運行至今快近三十年,大部份的直資學校在賦予的彈性下不斷求進,在教學模式、課程設計、課外活動等,為適齡學童提供配合學生及社會發展的優質教育。因此直資學校可以說激發了教育生態的發展,為其他類型的學校提供了不少嶄新的教學意念,例如語文微調安排,現時亦為資助學校所用;一些直資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更切合同學成長及升學的需要,例如提供學費較國際學校低廉的國際課程,有社會人士也提議未來也可以在部份資助學校實施。

    現時全港有七十二間直資學校,當中有傳統名校,也有甚至要辦學團體補貼的弱勢學校。有社會人士不禁問,既然與公營學校都是辦學,直資制度是否有其存在價值。大家可以思考假如所有直資學校變成公營,那是否是家長與教育當局所願?假如這樣,香港的教育生態會變成怎樣?有否長足而又多元的發展?香港家長是否可以自願在學券之上付出一些代價換取比公營教育有更多的要求?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每年都會舉辦直資學校聯展,讓參展學校的校長、老師及學生家長與參觀人士親身接觸,每次前來取經的家長數以千計,希望更好地了解不同直資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特色,可見家長選擇學校的心意,是以選擇適合小朋友的學校為考慮之先,家長希望孩子修讀切合需要的課程,尋找一間適切照顧他們孩子的學校,至於收取多少學費並不是最大考慮。

    現時教育局容讓直資學校在從課程設計、教學模式、課外活動的設計等方面容許有適度的彈性,再加上個別學校辦學理念令家長認同,在在都是切合培養學生實際需要的元素。而現時大多數的直資學校都做到,亦得到家長的支持及選擇,所以教育局的初心是成功的。

    以直資與津貼等公營學校比較那是毫無意義的,無論是從政府的撥款、學校本身的財務管理、教師僱用條件等都與津貼學校容有差異。事實上,不同類型學校在運作與管理不能相提並論,也沒有所謂政策及資源的絕對傾斜。直資學校營運者也不應以資助學校的超穩定形態欣欣羨慕,而是要回歸初心。回到計劃推行的最初目的,精益求精,令到教育生態更趨多元化,日益優化教與學環境,培育學生,令他們更好的裝備自己,有能力應對並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為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創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