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德
特區政府希望投資教育,投資未來,推出一連串政策,投放額外資源,以優化學校教育。細看資源投放的目標,無論在人事(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一校一行政主任、一校兩社工)、學校硬件和軟件配置(優質教育基金專項撥款計劃),以至學校活動上(全方位學習津貼、中學IT創新實驗室),對直資學校來說,都不是甚麼新事物;直資學校在資源彈性運用的原則下,早已按校情把資源投放在這些目標上。換言之,直資學校是在創造著教育服務的新常態。
在人事編制上,直資學校深明老師的時間心力應投放在優化課堂教學和學生生命培育上,故此多聘請教學助理分擔一些與教學有關的文書工作,而行政主任亦可分擔有關採購物資和聘任導師等行政工作;我目下老師工作雖未見輕省,卻見他們能較為專注於學生成長的工作上。今天,孩子們面對種種成長上的挑戰,有自身性格的因素,也有人際關係上的張力,學業成績,家庭關係等都是孩子的壓力源;我校早已在一校一社工外另聘兩位輔導員,從預防性和介入性兩方面幫助孩子成長。這是教育服務的新常態。
在學校硬件和軟件配置上,一般津貼學校從教育局所獲得的資源都是千篇一律,對他們來說這是「教育公平性」的展現,其實說穿了只是「教育均一性」已矣;除非辦學團體在資源上大力支持,否則學校難以按校情需要發展自己的特色。對直資學校來說,按學生的特質來發展他們才是真正體現教育公平性的做法;故此,直資學校靈活地運用所得資源,開辦特色課程,購置所需軟、硬件,並購買所需服務,幫助學生發揮所長。這是教育服務新常態。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學生,在全球化下要能脫穎而出,目光視野必須要廣闊,除了北望神州,還要放眼世界。政府所投放於舉辦學校活動的資源,正是要協助學生走出班房,突破學習的界限。在這方面,直資學校擁有豐富的經驗,願與學界分享。我所認識的直資學校,每年都安排遊學活動,性質包括學科學習,文化體驗,服務學習,扶貧義教,旨在裝備孩子的軟實力,迎向未來。這是教育服務新常態。
回顧直資學校發展的歷史,當年教統會希望直資學校成為強大的私立學校體系,在政府無須額外投入資源下,直資學校靈活運用家長所繳學費,發展學校教育新趨勢。今天,直資學校已諦造教育服務新常態;若教育當局以此為滿足,收窄直資學校發展空間,他日就再難找到新的點子,引領教育進步了。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