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粵語吟誦之傳承

    招祥麒

    粵語吟誦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當時掌管國家音樂的最高官員「大司樂」以「樂語」教授國子時,用了六個步驟:興、道、諷、誦、言、語。其中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要學生背文,當然要求出聲,背熟以後,進一步要求學生以優美的聲音演繹,作為歌唱前的準備。由此可見,「誦」,是在「背書」的基礎上,詠而出之,不須歌譜,無樂器伴奏。

    這種沒有歌譜的「誦」,歷代都是語言文學「學」與「教」的必要手段。唐代韓愈所說的「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就是強調讀書的方法。到了清代,「桐城古文家」更將韓愈的見解發揚光大,提出了「因聲求氣」的觀點,這對於朗誦理論的發展非常重要。

    粵語本身有成熟的語言系統,擁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及中入九個聲調,完全與中古時代相同,演繹古典作品特別是詩詞,可謂更見靈活、變化優美而多姿多采。

    據筆者的認識,近代粵吟的傳承,廣州自朱庸齋以降,其弟子蔡國頌、楊平森、沈厚韶、崔浩江、呂君愾、郭應新、蔡廷輝、王鈞明、陳永正、古健青、梁雪芸、李國明、梁錫源、蘇些雩等,都能從傳統詩詞文化出發,結合粵地音樂文化吸收拖腔之法,豐富了吟誦技巧和藝術效果。

    在香港方面,筆者的老師蘇文擢教授,畢業於無錫國專,親炙桐城一脈的唐文治校長及諸師的教誨,加上家學淵源,發揚並改良了傳統吟誦的特色。蘇教授在中文大學教學之時,先吟誦作品,然後解說。他「以聲帶情」的技巧對於文章的內容表達、對於學生的影響非常大。他退休之前,在中大組織了朗誦小組,學員都是中大中文系學生,包括徐家華、楊智森、張慧清、余敏生、李婉華、李向榮、梁宛華、李惠珍、龔廣培……;又於珠海書院擔任講座教授時,組織詩學小組(後更名「鳴社」),傳授詩學之餘,亦推廣朗誦藝術。蘇師嘗言,作詩音感極其重要,無論古近各體詩,皆須朗誦以求音響諧協。詩組成員包括蘇文玖、招祥麒、黃惠貞、楊利成、顏春芳、李婉華、區永超、郭偉廷、陳潔玲、吳振武、鄒穎文、柯舉義、葉成忠、楊嬋貞、鄭惠貞等。

     此外,筆者的老師陳耀南、單周堯,前輩如洪肇平,朋友如莫雲漢、施仲謀、劉衛林、鍾志光、陳志清、嚴力耕、董就雄、葉啟明;學生如黃明霞、黃嘉文、李慧萍、褟寶健、郭晶等,都能以粵語吟誦詩文,各具特色。

    香港開埠以來,國內名家大師寓港者輩出,其中廣東籍佔的比例頗多,吟唱之風不絕。陳師本、何師丘山、陳湛銓、吳師天任、何叔惠等,授課之時,吟聲繞樑;何叔惠甚而有吟誦錄音,在網上流傳,彌足珍貴。又如培僑中學前中文教師朱壽江先生,聽校友所言,其吟誦功力深厚,既無保留錄象錄音,前輩風範,也只能心焉嚮往了!

    (培僑中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