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威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在六月底發表了第一份諮詢文件,內容涉及全人教育、價值觀教育、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應用學習 、大學收生和STEM教育六大方面,但在考評改革,特別是在推行新高中文憑試時引入而引起頗多討論的校本評核,在今次之課程檢討諮詢文件中,卻絲毫未有半點著墨。
其實在新高中文憑課程推出之初,校本評核確是引來教育界人士及一眾家長很大的期待,因為在宣傳推行校本評核之時,教育局不時用上「不用一試定生死」、「平時學校功課佔一定分數比重」及「更加準確的形成式延續評估」等字句,可惜到最後推出時事與願違,與當初宣傳時的校本評核理念大相逕庭,結果引來不少持份者的口誅筆伐與業界之劣評,包括佔文憑試分數比重太少而失去校本評核本意、用筆試成績作為調整校與校之校本評核分數而引起之不公、與及各科均推行校本評核而引起之能力考核重疊及考生時間上無法負荷等問題。雖然有關當局在近幾年已大幅修訂校本評核之考核模式及評核安排,但在非由中央在整體文憑試考試機制下統一作調控,只由個別學科委員會中作小規模自主調息,結果演變成一非驢非馬,與當初校本評核之原本理念及目標相去千萬里之一個特有產物。
校本評核在不少國際性考試中都有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在香港推行上卻起著非常特殊的情況。校本評核的在評估技術上的合理性,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發展和促進,但一個有效的校本評核應該包括增加公平性的測試過程,和公眾對該校本評核測試過程的信心。另一方面,從不少地區推行校本評核中所得出的經驗,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必須要得到關注和有解決方案,才能有成功推廣的機會,這些關鍵問題包括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量增加,社會各階層的持份者對學校執行校本評核流程的信心,學校及教師對校本評核的本質認同,和執行上技術的掌握及資源配套的配合支援等,在不少研究文獻上都有提及與結論建議,可惜校本評核的掌舵人沒有吸取前人經驗和教訓,最終只得一個「落雨收柴」的結局。我們非常期待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能在下一階段在這方面抽時間關注一下未來的發展,因為真不願意再見到同學們用校本評核的工作量,作為他們在高中選科時的其中一個指標。
(作者為林大輝中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