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課程檢討諮詢

    林建華

    2017年特首於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對學校課程進行研究, 並為此設立了專責小組(簡稱小組), 專責小組因此就四方面進行檢視 ,

    包括 (一)檢視中小學課程如何切合21世紀的社會需要及挑戰;(二) 研究如何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興趣 ,( 三)課程如何充分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四) 中、小學課程如何結合學習。 經過十八個月的探討,小組於最近以下六方面提出建議,有關諮詢將於2019年9月16日結束。

    (一)全人發展方面 : 小組重申德、智、體、群、美五育平衡發展的重要性, 並強調要讓學校管理者的重視,亦建議可透過工作坊讓學校高層管理人員的參與; 小組認為小學實行全日制更有利體育及餘暇教育以發展學生興趣 ,特別是透過全方位學習津貼以策劃活動。

    (二) 價值觀教育方面: 小組強調須加強生命教育及生涯規劃教育,以協助學生提升抗逆能力、責任感 及德育,包括尊重別人、社會及國家; 並建議把生涯規劃教育擴展到小學及初中 ,特別要重視正面價值觀的培養。

    (三) 在高中課程及評估方面:小組認為中文、英文、數學、通識 四個核心科目 仍要保留,以發展學生解難能力以應付未來的挑戰, 並建議削減高中這四個主修科目的內容,但不能破壞課程的完整性;並讓學生可增加的選修科及進行參加其他學習經歷;尤其在數學及通識兩科可劃分為基礎及延伸課程學生,學生如果祇完成基礎課程,則最高可獲四級評分 , 例如學生可選擇不提交通識科的獨立專題研究, 他們最高亦祇可獲評四級成績 ;小組亦建議可減少在中文及英文兩科的考卷數目及校本評核,他們強調這四科主修科目要照顧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

    (四) 應用學習及職業專才教育方面:小組建議應用學習可作為其中一科選修科, 讓學校管理層、教師、家長了解應用學習及職業專才科目的作用,這些科目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並讓學生在中四也開始選修,呼籲大學也要認可學生在應用學習科目的成績。

    (五) 大學收生方面:建議增加大學錄取的彈性以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才能,並參考學生的學習概覽及其他學習經歷表現 ; 亦提出「校長推薦2.0錄取計劃」方案,以面試表現及非學業成就、社會服務等元素來錄取學生。

    (六)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教育方面:小組建議要發展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應用知識及技能去解決日常問題 ;强調這四方面的統整而不是分割;小組特別強調在學生培訓及輔導方面以發展他們STEM方面的思維及技能,同時建立學校文化;亦要增加對學校的支援,例如提供有關學習架構及課程指引以加強校長及教師的專業培訓,並設立STEM協調主任,增設STEM資源中心等。

    綜合工作小組的報告,筆者認為小組雖然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 ,但在很多方面還是著墨不多, 例如在學生的全人發展及價值觀教育方面 ,都沒有什麼具體的建議; 而這方面更是課程架構的薄弱環節; 在高中四個主修課程方面, 通識科更引起社會人士不少爭議,他們認為通識科缺乏教材內容, 通識科老師都是從大眾媒體中選取教材作施教,而大眾傳媒中有很多不盡不實的扭曲偏見,可說是釀成今天很多青少年學生是非黑白不分,缺乏獨立思維能力,養成為了批判而批判,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偏激思維,工作小組均未能在這幾方面提出具體及建設性的意見,還把有關課程及科目改革的責任,抛回給各科目課程委員會再探討。由於這份課程檢討不夠全面,相信未來十年在這種課程框架培育下的青少年,對社會的偏激意見及負面思維更會加深,肯定非社會之福!

    (作者為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榮譽執行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