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調整升中派位 應「以終為始」

    徐區懿華

    上周教育局於中學學位分配組會議上提出調整「升中派位安排」,以回應家長希望「預早知悉自行分配學位的申請結果」的訴求。筆者閱畢近日大部份傳媒的報導,除了一些早已知悉有關安排的議會及家長代表,其他校長及一般家長大多都對有關建議有保留。如果這個建議是絕佳的選擇,相信不會有這麼多分歧的擔心及回響。

    用課程及辦學質素去吸引學生

    香港優質的津貼學校不計其數。記得有一次參加培訓時,導師請在場的校長思考一下,有什麼課程及教學工作,是直資學校可以做到,而津貼學校是做不到的。換來全場鴉雀無聲,大家都知道,一所學校要辦得成功,資源及學生是否及早得悉取錄結果並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局長說:「不希望學校在制度上方便吸引學生,而是本身利用課程優勢及自己的辦學質素去吸引學生。」這個想法我甚表讚同,因套用在津貼學校身上,也是同一道理。津貼學校既是免費,已然是最大的優勢。學校如能善用課程優勢及辦學質素去吸引學生,家長為何不願意等待,而要付學費去入讀直資學校呢?

    調整後優質津貼中學的競爭更大

    直資學校和一般公營學校的最大分別,是部份直資學校需要交學費。一些有能力負擔直資學校學費的家長,可能會放棄公營學校學位,這的確是事實。但這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基於用者自付的原則,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可減少優質公營學校學位的競爭,把資源留給最有需要的一群。更多有能力負擔學費的家長一同去競爭優質的、免費的津貼學校學位,這會否又造成另一種的不公平、不公義呢?

    政策修訂,還須「以終為始」

    直資學校存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不影響政府投放的資源,及用者自付的原則下,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機會,讓市民選擇。隨着年月變更,教育局對直資學校的管理,不單是資源運用上,亦在課程及教學上愈收愈緊,不少直資學校校長都慨嘆,當初放棄優厚的官津學校公積金,原為了直資制度的彈性,可讓他們一展抱負。如今教育局管理直資學校,有如「直資學校津校化」。在局方不斷收緊的政策下,部分直資學校更感受到收生壓力。為了「回應家長及早知悉結果的訴求」,而「一石激起千重浪」又是否值得?還望社會人士仔細審慎作出考慮。

    (作者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