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張潔凝
教育工作者都會同意學生的良好禮貌和禮儀要從小養成,而良好行為以至品德需要自制力,例如要排隊買飲品,暫時的口渴便須忍一忍;要聆聽老師的講解,一時的疲倦也要努力克服,堅持睜開眼睛,這就是自制力。
自制力需要抗拒外在不良的誘因或改變自身的習慣才能逐步培養和堅持,「克己復禮」的「克己」也許也包含了這個意思。我們應培養學生的自制力,讓他們學會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令自己的理智不易受環境或情感的左右,從而能正確地作出決定及行動。自制力不但與守禮有關,和責任感的培養也有密切的關係。
自制力之難難在堅持。要一個學生做好人、做好事不難,要堅持「好」卻不易。在學校所見,一開始便立心要做壞人、幹壞事的學生肯定不多,特別是孩童少年,全部都是求上進的。問題是在往後的日子中,有人經不起考驗,逐步退縮,惰性日益嚴重,又或者抵受不住誘惑而誤入歧途。我們老師應教導學生,令他們警覺到生活中不少錯誤決定、愚蠢行為、與別人的摩擦衝突,以至違規行為、犯罪勾當往往是因一時衝動,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結果。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制力,不少學校開辦了不同的心理質素訓練課程,例如:情緒管理、時間管理、社交技巧、理財原則,以至男女戀愛之道等等,不一而足,就是希望學生的言談舉止、行為操守能合乎禮法,合乎情理。簡單地說,就是做個好人,這正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職責的一大內容。
有專家認為一個人的自制力可以反映這個人的人生目標。從小樹立遠大一點的人生目標,找個偉人或者師長,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例如歷史上的陶侃堅持搬磚塊來鍛鍊意志、兒童故事中用手指防止堤壩崩潰的小孩等等的例子都能培養學生的自制力。一個人有目標,行為才會有方向,才會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服從於這個人生目標,才會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經常去喚起自己的良知與自尊心,從而警惕自己不要有一時的鬆懈及不斷去堅強自己的意志。
培養學生自制力還有一些地方值得談談,下次再續。
作者現為一直資學校校長 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凡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