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張潔凝
(續上文)自制力要從小培養。堅強的意志不能靠衝動,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積累培養。平常的學習、工作、處事、待人等種種繁瑣小事都是鍛鍊意志的好機會。放學回家不馬上做功課,拖拖拉拉;一覺醒來明明返學時間已到卻還是賴床不起;做事不是馬上行動,說幹就幹,在日常種種小考驗面前總是疲疲沓沓,未戰先敗,怕苦畏難,逐漸養成軟弱認輸的性格,甚至愛找藉口、委過於人,長大後到社會工作,面對的困難和責任,這種性格能承擔嗎?恐怕對個人、對家庭都沒有好處。
自制力還須在反省批判中培養。曾見過這樣的一些廣告:「為了吃喝玩樂(類似的項目很多, 不一而足),你可以去到幾盡?」這類口號滲透著一種放任自流意識,難怪有人慨歎:古人重視自控、寧靜;今人卻愛隨心、縱情,甚至有現代學者認為慾望不能壓抑,否則會演變成精神病。這些觀點與自制力的培養大相逕庭,長期潛移默化,我們便會變成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在《Discourse》(其弟子編撰的語錄)所形容的那樣:「被慾望拋來擲去,而且不得不臣服於那些滿足其慾望的人。」《論語》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這便是孔子對我們的警誡。如果面對物質以至慾念時欠缺防禦能力,自制力便無從建立,更遑論培養堅強的意志了。
此外,我們還須指導學生如何堅強地面對日常生活的挫折和不如意,因為這就是人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鍛鍊我們成長的上佳養料。一個人必須要有勇氣承擔責任、正視失敗、挫折、錯誤才能顯現出自制力,問題攔在面前,不逃避,不繞道,勇敢面對,俗語有云:「有錯須認,要打便企定」、「硬住頭皮」、「知難而進」等等就是要求我們勇於面對橫逆,迎難而上。現今,我們的學生都是幸福的,有時幸福得太像溫室的花朵,樣樣受到照顧,長期身處無菌狀態,全無抗體,面對困難,骨頭硬不起來,做事欠缺毅力,表現在日常行為上便是慣於放任自己,缺乏自制力,不願承擔責任。
最近報章報道有學校為學生設計課程,讓他們經歷失敗,從而通過解難的過程去鍛鍊其意志,這符合學生成長的需要,值得讚賞,希望類似的關注能滲透到整個學校的環境,多讓學生有承擔責任的機會及以經歷進行學習,而且能得到家長以至社會人士的支持,不讓學生成長的機會被剝奪了。(全文完)
作者現為一直資學校校長 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凡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