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談資訊素養教育

    徐區懿華

    文字訊息的可信性

    聖誕假期前,各大報章報導,非洲豬瘟傳到珠海,有豬隻受感染並死亡。經查看各報章報導,確認可信性高,遂轉發家人提醒他們留意。老媽回了我一句:「是真消息嗎?」我心樂透了,她懂得過濾收到的消息。事實上我亦無法百份百確定訊息是否可信,只能把各報章的報導轉給她。但報章誤報以致謠言傳播,也不是從未發生的情況。

    謠言的傳播

    對老一代的長輩而言,以至七十後的一代。他們成長的年代,資訊流通尚未算是十分發達,一般能以「文字傳播」的訊息,如報章和書籍,由具名及須負責的人發佈,對言論負責任,可信性都甚高。

    現今的「文字傳播」媒介比以往多許多,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令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作者,發放訊息者身份及個人操守都未可知。文字媒介中有真實的訊息(fact),也有個人觀點和評論(opinion),也有一些是謠言(rumour)。

    客觀事實的傳播當然無傷大雅,觀點與評論則帶有立場和目的,要小心地運用「明辨性思維」去閱讀,再去決定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一些先進國家早已在中小學課程中引入相關教學,確保所有年輕一代都能注意及分辨事實(facts)及觀點與評論(opinion)。香港常識科課程亦早已加入相關部份,基於相關課題師訓的缺乏, 在學校中是否能有效地落實,則仍是一大疑問。

    至於謠言,則是沒有事實根據,或者揑造事實的資訊。 例如多年前有傳「衞生巾長蟲」、「炸雞店的雞是無頭只有身的怪物」、「某品牌手機功率會引致腦癌」等。根據一項臺灣大學博士論文研究結論,某些謠言跟大眾生活息息相關,令人感到可信性甚高,「會以『滾雪球』的方式傳播,一傳『千萬』。速度快,影響大。而這種四處流竄的謠言,不僅造成個人的名譽受損、企業的形象破壞,許多的犯罪手法也因而產生。許多公司都曾受網路謠言傷害付出極大代價。」 世界各國、台灣及內地都有不少闢謠網,也有些地方有法例管制相關行為,釐清「言論自由」及「為言論負責」之間的界線。香港在這些方面,則仍處於落後階段。

    推行資訊素養教育刻不容緩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走在前面,敏銳地了解資訊傳播的力量「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教育下一代如何辨別及過濾資訊,學習「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非常重要。此外,我們亦須以身作則,並教育學生不論在現實或虛擬世界中,都須對自己的言論及行為負責任。


    (作者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