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成
去年,十月,筆者跟隨教育局的代表團到杭州進行教學交流。
在行程中,筆者受託教授一節公開課。當了十五年校長,再次披掛上陣,回到內地教授一節中二級的科學課,對筆者來說,實在是一份挑戰。在教學場館內,除了學生以外,還有多位老師、校長、學者和兩地之教育官員在場;在「百目所視、百耳所聽」的情況下,還背負著代表香港的名義,內心的壓力,實在不言而喻。
筆者心知自己在普通話方面的「實力」,尤其當信心不足,一說起普通話來,平時口若懸河的我,也會變得笨口拙舌。上課前,一位內地人士聽得出筆者的普通話「水平」,便說:「校長,你真的用普通話來教嗎?」筆者回答說:「不用擔心,我會儘量少說,而讓學生多說呢!」筆者在普通話方面不太靈光,卻讓學生有機會多說──不是很好嗎?
有個有關學習的寓言,故事是這樣的:列子學射箭,射中了箭靶,便報知關尹子。關尹子問:「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你知道自己何以射中箭靶嗎?)列子說:「弗知也。」列子於是退去苦練,然後又報知關尹子。關尹子再問:「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回答說:「知之矣。」關尹子於是說:「可矣;守而勿失也。」列子兩次報請關尹子,關尹子則兩次發出同樣的問題,關尹子必定認為知其所學的重要。
孟子也曾經這樣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後,必須做到詳細解說所學,也須做到深入淺出,把學習的精要說明出來。
筆者在公開課裡面主要處理七件事情:一、向學生提問;二、指示學生閱讀;三、著學生把自己的想法並從閱讀中所學會的書寫下來;四、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彼此的意見;五、指示學生評論其他組別的心得;六、引導學生總結所學;七、邀請多位學生說出所學。
在課堂裡面,筆者說的普通話當然「普通」,然而,學生的學習表現卻不平凡──學生投入學習,並在思維和表達方面皆令筆者大開眼界。
就讓我們給予學生多讀、多思、多寫、多說的機會,令他們的學習活起來!
(作者為播道書院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