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蓮
最近教育局提出籌備專責小組檢討通識科課程改革,引來各界不同聲音。就此,本校前線通識科老師曾經討論並作出反思。
通識教育科作為新高中課程核心必修科,是一跨學科的科目,透過多角度思考讓學生探究現今社會的不同議題,研習不同處境下的人類境況,將教室所學應用到現實世界,培養獨立思維與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是通識科設立的原意。其課程宗旨在於擴闊學生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並開拓視野,對此,通識教育科可謂任重道遠。再者,業界已培養出一批能獨當一面的優秀通識教育科老師,他們和學生教學相長一起打拼,經過長年累月不斷磨練深刻地掌握了本科的學與教策略,如果貿然把通識教育科從新高中課程核心科目中剔除,恐怕會引來專業社群很大的迴響,未必是明智之舉。另外,同工對有提議把通識教育科評核改為只評及格或不及格,又或讓學生只讀不考,都不敢苟同。自從1999年通識科引入以來,一般同學對通識科學習已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動機,雖說「求學不是求分數」,若然學生修讀此科不用考試,甚至只求及格,對於老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言,或許會百上加斤,大大降低教和學两者效能,故這些建議有違通識科設立的原來目的。
因此,如要為學生創造更有利的學習條件,本校同工對通識教育科改革有以下建議︰
- 通識教育科應維持其核心科目的地位並保留成績評級。通識教育科作為香港新高中課程必修科的成效經過多年驗證,並廣獲認可,絕對有其保留的價值。現行通識科評核成績等級,行之多年,是社會有效公平選抜人才的準則,應該保留。
二. 優化校本評核。現行通識教育科評核以公開筆試為主導,但只佔評核百分之二十的校本獨立專題探究卻佔用學生和老師太多時間。以本校學生為例,一般用在獨立專題探究的時間不下120小時。加上校本評核的分數是以整校學生公開筆試成績作調整,未能準確評核學生的獨立專題探究的能力表現、公平地評核考生,所以筆試不應與校本評核掛勾,故取消校本評核是其中一個可能方案。另一優化方案是以小組形式的專題探究取代獨立專題探究的校本評核,這是可以平衡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量與考核準確性的折衷的辦法,一方面可減省教師的工作量及學生準備報告的時間,另一方面亦符合校本評核的原意,讓學生面向人群,接觸社會,培養及鞏固學生的協作精神、領導才能、演說技巧、解難能力、媒體素養等21世紀技能。
三. 改革筆試模式。現行卷二延伸回應題評核可就每個學習領域各設多題,考生可自由選擇一或兩題作答,提高靈活度並保留通識科跨單元的特點。學校也可根據學生不同的程度或喜好選教不同的單元或選擇性深化某幾個單元。而卷一資料回應題則繼續考核學生資料應用及分析能力。
香港教育往往因為缺乏人文素質培養而為人詬病,通識教育科正好填補此一課程缺漏。全面的通識教育科課程調整應與其促進學習的評核預期目標一致,才可讓我們的學子學會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建構和諧共融的社會,所以本校同工建議維持通識教育科作為新高中課程核心科目之一,但需改變部分評核方法,包括取消校本評核或將個人獨立專題硏習轉為小組專題硏究的校本評核。但我們認為值得保留現時的通識科評核成績等級,作為社會有效公平選抜人才的準則。
(作者為聖保祿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