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蓮
直資學校計劃在一九九一年九月起推出,目的是使本港的學校體制更多元化,在官立學校、津貼學校和國際學校以外,讓家長有更多的選擇。
在直資計劃下,學校在多個範疇上享有較大的彈性,當中包括資源和資源調配、課程設計和收生,以及行政管理等。
在資源方面,直資學校獲得政府以人頭計算的津貼,是津貼學校學位平均單位成本乘以收生數目,另外直資學校可以向家長收取不超過政府津貼的二又三分一倍的學費。由於有額外的資源,在人手方面,一般直資中學的教師數目可較津貼學校多20%至40%。除了輭件的提升外,直資學校收取的學費可以改善和提升教學硬件設施。例如在推行電子教學方面,學校可以推行一人一iPad,令學生直接得到好處。
課程設計的彈性是直資學校另一提升教育素質的重要因素。除本地課程為主外,直資學校可以開辦其他課程。以本校為例,我們以本地中一至中四課程為本,再以滲透形式補足英國國際普通教育文憑課程(IGCSE)的内容,以及完成一科英國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BTEC)課程,令同學可以在中四完結時參加IGCSE考試,由八至十多科,一般同學都能考獲優良的成績,包括BTEC科在內,這樣可以擴闊同學的知識層面和學習經歷。在升上中五時,同學可以選擇修讀本港文憑試(DSE)課程或英國的國際高級程度考試(IAL)課程,打好基礎,參加相關的考試,同學從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需要,選擇在本地大學或海外大學升學。
直資學校利用額外教育資源的投入,可以為學生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活動形式除了多元化外,更可以走出香港,接觸世界,開拓學生的視野。
由於直資學校必須將學費10%用作獎助學金,而不少直資學校更將獎助學金百分率提升至30%,務求照顧有需要的基層子弟,且不少的直資學校學費也屬非常合理的水平,絕對是基層子弟也可入讀的學校。
直資學校的原意是給家長多一個選擇,讓市場力量驅動學校提升教育素質。從公共資源投入的角度去看,直資學校獲得的額外資源是來自家長的腰包,而不是來自公帑。在沒有直資制度之前,這些家長可能將額外的學費用在子女身上作補習和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等, 直資制度只是將家長的錢(學費)交到學校,改善辦學環境,讓學校專業地發揮更高的效率和效能。
直資學校計劃推行了20多年,政策目的明顯地已經達到。可惜在某些落伍教育政策的限制下,現時不少津校已不能高效地發揮他們原來辦學的理念,轉為直資學校不失為他們另一出路的考慮。
(聖保祿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