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區懿華
最近一位朋友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場有關Grit教育的Ted talk演講。本着不停學習的心,立即搜索一下何謂「Grit」。此字字面解釋為「沙礫」「咬緊牙根」的意思。有一套電影叫「True Grit」(真實的勇氣),故事講述的就是三個鍥而不捨的人對目標的追求,過程中相互交錯及跨越困難。至此,初步明白Grit一字的意思,應該與中國文化中「破斧沉舟」意思相若。而在搜尋資料過程中,則看到有這麼一句:「奧斯卡十項提名重現令人激賞的美國精神《真實的勇氣》」,原來這也體現了美國精神。可見在人類社會中,要培養能「咬緊牙關、破斧沉舟」的個人質素,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
Ted Talk的演講者Angela Lee Duckworth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原著名為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的作者。演講中她提出,她的團隊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在不同場所中觀察及預測「哪些小朋友/成人/員工會在非常具挑戰性的學習/工作環境(包括軍校、學生拼字大賽、弱勢學校、私營機構)中,能有持久及出色的表現,以及他們有什麼共同特質」。同時,他們亦在條件惡劣的學校中,尋找最有能耐幫助學生學得更有效的老師。
在眾多不同的場境中,她的團隊發現有一項共同特點能預測長遠的「成功」。那不是社交智慧,也不是漂亮的外表或健康狀況,更不是智商,而是GRIT ! Grit 就是對一個「長期及遠大的目標」具「熱誠」及「堅毅的追求」。(原文是 :Grit is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or very long-term goals) 。Grit 是耐力的表現,朝着未來,日以繼夜及年復年的不斷努力,去實現未來。那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短跑。Angela在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亦顯示,較具恆毅力(grittier)的學生,不論其家庭社經地位、公開試成績為何,他們的畢業率及成就均較佳。
Angela 在演講中說: 研究中指出,有才華並不能使人更有恆毅力(grittier)。很多有才華的人,並沒有能堅持到底。研究甚至顯示,越有能力的人,他們越傾向輕易放棄。研究亦指出,越相信「我能學,我能改變」(具growth mindset)的人,越樂意付出努力,及於失敗時繼續嘗試,因為他們不相信失敗是不能改變的情況。
毫不意外,在「面書」上分享這個Ted Talk演講的朋友,很快便收到一些表示強烈不同意上述觀點的留言。內容謂「為什麼要咬緊牙關、破斧沉舟學一些沒意義的東西云云」。Grit的個人質素是一回事,基於客觀環境決定要學什麼、做什麼又是另一回事。 其實,Grit教育本身就深植於中國文化當中。這也解釋了張大導在《灼見名家》文章中提及的「中英教育文化差異」 - 為何中國老師跑到英國教學,學生都覺得難以適應;而中國學生跑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克服重重困難。令人擔心的是,現時香港普遍與教育有關的輿論均走向一個極端,仿如凡要求孩子努力堅持,就是荼毒孩子的童年。
其實不論東西方,Grit教育都重要。但如何進行Grit教育則是成敗關鍵,操練式學習、自由放任式學習,都不是出路。最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要先有「能學、能改變」的Growth Mindset ,才能使我們的下一代獲得成功的鑰匙。
(作者為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